龙兴避难
傍山怪石如蹲虎,绝顶去天无尺五。
却披丛棘下山腰,丹碧照空飞栋宇。
道人养道厌尘劳,避世只嫌山不高。
那知行空老曼倩,窃食不遗王母桃。
松桧参天门昼闭,碧玉撷蔬饭炊雪。
百年冷坐无车音,一旦偕来真恶客。
当知喧寂无殊观,出世何妨在世间。
能致吾人师作古,龙兴今日始开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靠近山峰的奇形怪石如同蹲伏的老虎,山顶与天空相距不过几丈之遥。
我拨开荆棘往山下走去,红绿相映的树木如同飞檐画栋点缀着蓝天。
修道之人厌倦了尘世纷扰,只是嫌弃这山还不够高,不足以与世隔绝。
谁能想到御风而行的老仙人曼倩,竟然还会偷吃西王母的仙桃呢?
松树和桧树排列在参天门前,翠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耀;以白雪为饭,山间青菜为食。
在这深山之中,百年的寂静无人问津,突然有一天有真正的贵客来访。
要知道喧嚣和沉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出世不一定非要完全隔绝人世。
如果能找到我们心灵的老师——这位通晓古今的人,那么这山间龙兴之地也就真正开启了。
去完善
释义
傍:靠近;山:山脉、山峰;怪石:奇特的石头;如蹲虎:像蹲伏的猛虎;绝顶:最高峰;去天无尺五:距离天空非常近,形容山高;却披:转折,从另一个角度讲;丛棘:密集的荆棘;下山腰:沿着山的腰部向下走;丹碧:朱砂和石青,古代绘画的两种主要颜料;照空:照耀着天空;飞栋宇:指悬空的建筑或阁楼;道人:道士;养道:修行道法;厌:厌倦,反感;尘劳:尘世中的劳累与纷扰;避世:远离世俗社会;只嫌山不高:只恨山不够高;曼倩:东方朔的字;行空:在空中行走;老曼倩:老年时期的东方朔;窃食:偷偷地享受美食;不遗王母桃:形容食物的美味,典故出自东方朔偷食王母的仙桃;松桧:松树和桧树;参天:直冲云霄;门昼闭:白天关闭大门;碧玉:绿色的玉;撷蔬:采摘蔬菜;炊雪:烧雪水做饭;冷坐:静静地坐着;无车音:没有车辆经过的声音;一旦:有一天;偕来:一起来到;真恶客:真正令人讨厌的客人;当知:应该知道;喧寂:喧闹与寂静;无殊观:没有什么区别;出世:出离世俗世界;何妨:不妨;在世间:在世上生活;能致:可以导致;吾人:我们这些人;师作古:师傅已离世;龙兴:寺名;始开山:开始建设寺庙。
去完善
赏析
邓肃的《龙兴避难》描绘了一幅生动立体的山间修行生活画面,充满了道教文化的意味。诗人首先通过“傍山怪石如蹲虎”展现出山势的险峻,而“绝顶去天无尺五”则表现出地势之高。接下来的诗句则是描述自己在山林中穿行的经历,在“道人养道厌尘劳”的背景下,诗人传达出山中修行的超脱与宁静。诗的后半部分,则以曼倩和龙兴寺为主线,进一步突显了隐居修行的情境。诗中的道家哲学渗透着深远的意义,使整首诗的境界更加丰满与立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龙兴避难》是北宋诗人邓肃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靖康之难时,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俘虏至金国都城的所见所闻,以及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邓肃生活在北宋末年的动乱时期,他身处皇家书院——龙兴书院,因躲避战乱而创作此诗。当时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外患内忧,金国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及后妃、官员三千余人俘虏北去。在这一历史事件中,邓肃亲身经历了家国之痛,满怀忧国忧民之情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在创作背景上,北宋末期国家政治腐败,军事防御虚弱,人民生活困苦。此时,北方的金国崛起,对北宋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战争爆发后,邓肃与大批百姓逃往南方避难,他在沿途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心中充满忧虑和悲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