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

标题包含
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
窜流今六载,无复望天朝。 象魏阙云远,宝陀山匪遥。 音书时有继,风义未全凋。 只有猕猴性,年来亦渐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光,字泰发,号转庵,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李光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中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职。在任期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一句翻译为:我流离失所已经六年,不再期望返回天朝了。宫门和庙堂似乎越来越遥远,而宝陀山也不近。虽然通信有时会断断续续,但情谊还未完全消失。只有我这猴子的脾气,近年来也逐渐变得稳重起来。
去完善
释义
窜流:这里指的是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流放。 象魏:古代天子或诸侯宫门外的左右两座高建筑,用来悬挂法令或者进行颁布政令的仪式。这里是用象魏比喻朝廷。 宝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以其观音道场闻名于世。 猕猴性:这里的“猕猴性”是借用佛学中的“猕猴喻”,意思是指人心容易被物欲、欲望所驱使,就像猕猴一样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了诗人李光在流放生活中思念故乡、渴望回归朝廷的情感的诗歌。首先,“窜流今六载,无复望天朝”表达出诗人在漫长的六年流放生涯中,已经失去了回归朝廷的希望和信心。接下来的两句“象魏阙云远,宝陀山匪遥”,借助于古代皇宫建筑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圣地的距离概念,形象地描述了诗人身处的流放之地与朝廷之间的遥远距离。而在这样的境况下,“音书时有继,风义未全凋”则传达出虽然相隔千里,但诗人与朋友间的友谊并未因此而消退,彼此间的联系仍有所维持。而“只有猕猴性,年来亦渐调”,则是诗人以一种自嘲的心态来调侃自己的命运,同时也透露出经过多年的磨练,诗人已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充分展示了诗人李光的才情与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是南宋诗人李光于丙寅年(公元1146年)创作的组诗。这组诗是在李光整理旧物时发现的,包含了当时送别好友纯老的场景以及两人的友谊。 在李光的一生中,这一时期正处于他政治生涯的低谷期。之前因为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李光被贬谪至临江军。丙寅年这一年,尽管政治环境险恶,但李光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积极参与民间事务,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诗词创作也反映出这种坚定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李光所处的南宋时期,中国正面临金兵南下的威胁。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战争频繁,民生艰难。但在这样的环境下,文人墨客们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笔墨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国家的担忧。这首《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展现了李光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精神。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