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觉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
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醒来发现窗户空空如也,只有细雨的声音在寂静的早晨响起。美好的游玩却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怨恨不已,琐事却让人心神不宁。试问古人心中的理想世界是怎样的呢?又有谁能真正达到那种境界呢?

去完善
释义
1. 独觉:这里指独自觉醒或领悟。
2. 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 觉来:醒来的时候。
4. 窗牖:窗户。
5. 寥落:冷清;稀疏。
6. 雨声:下雨的声音。
7. 晓:黎明;天明。
8. 良游:愉快的游玩。
9. 怨迟暮:抱怨时间过得太慢。
10. 末事:次要的事情。
11. 纷扰:杂乱而烦扰。
12. 为问:请问;试问。
13. 经世心:对世间事物的处理态度和方法。
14. 古人:古代的人。
15. 谁尽:谁能完成什么。

去完善
赏析
《独觉》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情感深沉而意味深长,描绘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和人生的无奈。在诗中,柳宗元通过对窗户、雨声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
首句“觉来窗牖空”中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寂寥。次句“寥落雨声晓”则通过描述清晨的雨声,为诗歌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独处一隅,内心孤独的形象。
接下来的两句“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他感叹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而生活中的琐事又令人烦恼不已。这里的“良游”和“末事”象征着诗人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两句“为问经世心,古人谁尽了”,是对人生理想的探讨。诗人发问:古往今来,有谁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呢?这个问题既是对古人的质疑,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这首诗在探寻人生真谛的过程中,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独觉》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当时柳宗元被贬谪到永州担任司马。这个时期,柳宗元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从朝廷重臣变为地方官员,心情沉痛而复杂。
在唐宪宗统治时期,国家政治逐渐稳定,经济有所发展,然而社会矛盾依然尖锐。一方面,地方势力割据,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官僚腐败、百姓疾苦等问题亟待解决。柳宗元作为一位关心民生、勇于谏言的文人,深感忧虑。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柳宗元通过《独觉》一诗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盼。诗人以“鸟鸣山更幽”的自然景象,反衬出社会的纷扰和内心的孤独,体现了他在这个时期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诗人又通过对“世事如浮云”的感慨,传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对正义事业的坚持,展现出他的信念和勇气。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