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尧夫示秋怀诗然公方为贵恙所挠因以箴之
伐性蛾眉贾祸长,何如铅鼎养中央。
应怜剌剌出门语,苦怨寥寥秋夕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损毁美好的容颜会带来长久的灾祸,还不如用铅锅来养护她的青春。
我们应该同情她刺耳的言辞,感叹她在秋天的晚上孤独而寒冷。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伐性:意指危害身心。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思乐洋水,旦夕望之。”
2. 蛾眉:此处指美女。
3. 贾祸:招致祸患。贾,招致。
4. 铅鼎:炼丹的器具。
5. 刺刺:形容喋喋不休的样子。
6. 出门语:离开家门时的嘱托与挂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目较长,翻译成现代文为:“周尧夫展示他的秋天诗歌,然而这个时候的公方因为病重而被折磨,因此我通过这首诗来告诫他。”诗中的“伐性蛾眉贾祸长,何如铅鼎养中央”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度追求名利和物欲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思考。诗人认为这种欲望会像削平山坡一样损伤人的身心健康,从而引发祸患,不如通过修炼内心,培养良好的品行。诗人指出人们在社会上奔波忙碌,为生活琐事困扰,反而失去了对生活本质的体验,感叹出生活的无聊与孤独。“应怜剌剌出门语,苦怨寥寥秋夕凉”则进一步描绘了人生失意、悲伤孤独的画面。总的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天表达自己对生命感悟和人世百态的一种思考,具有深深的哲理意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周尧夫示秋怀诗然公方为贵恙所挠因以箴之》是南宋诗人李洪所作。李洪生活在1189年至1260年间,正是南宋后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作为文人士大夫的一员,内心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李洪的生活并不宽裕,他时常为了生活而奔波劳碌。他曾担任国子正、太学录等职务,但都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职。他的这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使他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关怀。
在南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有金兵侵扰,内有农民起义。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于抗金救国的事业中。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李洪对此深感痛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这首诗《周尧夫示秋怀诗然公方为贵恙所挠因以箴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周尧夫的病情的关心,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他也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时代精神的反思。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