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刘谷除夜见寄
坐恐三更至,流年此夜分。客心无限事,愁雨不堪闻。
灞上家殊远,炉前酒暂醺。刘郎亦多恨,诗忆故山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恐怕在深夜三点钟时才会到达,时间就在这个夜里分岔。客人心中充满万千心事,那愁人的雨滴声让人不堪听闻。遥远的灞上老家的距离让我倍感孤独,炉火前喝下一些薄酒试图让心情暂时变得畅快。然而刘郎也有很多遗憾,他只能借助诗歌来回忆故乡的山水。
去完善
释义
1. 坐恐三更至:坐,表示一种担忧的心理状态;三更,是古代夜间三个更次之一,大约指半夜12点到凌晨3点之间的时间。
2. 流年此夜分:流年,指光阴流逝,此夜分,指的是这个除夕夜。
3. 客心无限事:客心,表达身处异乡的心情;无限事,指作者心中的种种思绪。
4. 愁雨不堪闻:愁雨,因忧愁而听雨声;不堪闻,意思是听到这样的声音让人难以忍受。
5. 灞上家殊远:灞上,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家殊远,意思是自己远离故乡的家。
6. 炉前酒暂醺:炉前,指围炉取暖的情景;酒暂醺,短暂地喝了一些酒后微醺的状态。
7. 刘郎亦多恨:刘郎,指诗人刘禹锡;亦多恨,也饱含了许多的遗憾。
8. 诗忆故山云:故山,即作者的故乡;云,这里指刘禹锡的诗作中回忆故乡的句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酬刘谷除夜见寄”,是唐代诗人李郢写给朋友刘谷的一首回信诗。题目中的“酬”意为回复、答谢,“除夜”即除夕夜,“见寄”则是收到友人来信的委婉说法。整首诗以抒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出诗人在除夕之夜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
首联“坐恐三更至,流年此夜分”,描述了除夕夜的时间流逝感。“坐恐”表示紧张不安的心情,“三更”指的是深夜,“流年”指时光流转。诗人用这两个词表达了除夕夜将至的紧迫感。
颔联“客心无限事,愁雨不堪闻”,进一步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客心”是对离家在外的人心情的描绘,而“愁雨”则是对绵绵秋雨的拟人化表达。这两句意味着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愈发浓烈,难以忍受窗外秋雨带来的哀愁。
颈联“灞上家殊远,炉前酒暂醺”,把思绪拉回到现实。诗人想起自己的家乡远在灞上,只能借着炉火前的片刻温暖来驱散乡愁。这里“灞上”代指长安附近的地名,用以表明诗人的故乡位置。
尾联“刘郎亦多恨,诗忆故山云”,呼应了诗题中的“酬刘谷除夜见寄”。诗人猜想远在异乡的刘郎也怀有许多遗憾,只能通过诗歌寄托对故乡的思念。这里的“故山云”意指刘郎的诗中所描绘的故乡景色。
整体而言,本诗抒发了诗人在除夕夜这个特殊时刻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故乡的眷恋。诗中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呈现出一幅生动感人的思乡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刘谷除夜见寄》是唐朝诗人李郢在除夕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大历末年至贞元初年(公元779-784年)之间。在这段时间里,李郢的诗歌成就逐渐崭露头角,并与刘谷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交往见证了唐代文人墨客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互相支持的精神风貌。
李郢生活在唐代的中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个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生活日益困苦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李郢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他在《酬刘谷除夜见寄》一诗中,通过描述自己与友人共度除夕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总之,《酬刘谷除夜见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代,李郢在这个时期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成为了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他通过与刘谷的友谊以及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