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元夜

标题包含
中元夜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郢,字楚望,号秋崖,南宋诗人。他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只知他是金华人,与陆游、杨万里等著名文人相交甚厚。 李郢的诗才横溢,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他擅长写山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江南的水寺里,在中元节的夜晚,金色的粟栏边,月亮宛如美丽的仙子。 烛光的倒影让人如同置身仙境,翠绿色的发型闪着光芒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 香气弥漫在宫殿之间,凝结了兰麝的香气;露水轻拂过轻薄的衣物,杂着华丽的丝织品。 浩渺的湘江和遥远的巫峡都在这宁静的夜晚,可是要想找到回家的路,又该如何呢?
去完善
释义
1. 江南:中国南方长江下游及钱塘江流域地区。 2. 金粟栏:一种金色的栏杆。 3. 红烛:红色的蜡烛。 4. 翠鬟:绿色的环形发饰。 5. 湘水:湖南省境内的河流,流经长沙等地。 6. 巫峡:位于长江上游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
去完善
赏析
《中元夜》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一首描绘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夜晚情景的诗。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中元夜景图。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联“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开篇便点明了诗的地点和时间。在江南的水寺中,诗人置身于金粟栏旁,欣赏着明亮的月光。这里,“月娥”是指月亮,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月亮女性的形象,使其更加生动、亲切。 颔联“红烛影回仙态近,翠鬟光动看人多”,描述了寺庙中的人们在节日的夜晚聚集在一起,欣赏美丽的烛火和翠绿的簪子。这两句诗通过描绘烛影摇曳、翠鬟闪烁的景象,展现了人们的喜悦与欢乐之情。 颈联“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轻衣杂绮罗”,进一步渲染了寺庙中的气氛。香雾缭绕的殿堂,露珠沾满的衣裳,都是中元夜的特有景象。这两句诗通过对香气、雾气、露珠等细节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 尾联“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面对浩瀚的星空,诗人想起了远在湘水和巫峡的亲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这里的“归路”并非实指回家的路,而是象征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整首诗在描绘中元夜美景的同时,也传达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景物、气氛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使得这首诗歌既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具有深刻的思乡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元夜》是唐朝诗人李郢的一首描绘中元节夜晚景象的诗歌。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为唐代,大约公元780年左右。 在李郢生活的时期,唐朝已经进入中期,虽然国力相对鼎盛,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已经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他们的作品也更加关注个人的情感和心灵体验。 李郢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诗歌以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中元夜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牵挂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