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闻杜鹃

标题包含
闻杜鹃
万古潇湘波上云,化为流血杜鹃身。 长疑啄破青山色,秪恐啼穿白日轮。 花落玄宗回蜀道,雨收工部宿江津。 声声犹得到君耳,不见千秋一甑尘。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永恒的潇湘波涛上的浮云,变成了滴血的杜鹃。 长久地啄破了青山的颜色,只怕把太阳都啼穿了。 花落的时候唐玄宗回到了蜀道,雨停的时候杜甫在江津过夜。 那声声啼哭仍能传到你耳边,但你却看不见千年后的一粒微尘。
去完善
释义
《闻杜鹃》是唐代诗人李洞创作的一首描绘杜鹃鸟的七言律诗。以下是各诗句的注释: 1. 潇湘:潇水和湘水,位于湖南省境内。这里用来代指湖南地区。 2. 流血杜鹃:指杜鹃鸟。相传杜鹃鸟的叫声非常悲苦,因为它将死的父亲变成了石头,所以每当它叫时,就像在哭泣。 3. 长疑句:这句是说杜鹃鸟的叫声好像啄破了青翠的山色。 4. 秪恐句:这句是说杜鹃鸟的叫声仿佛能穿透明亮的太阳。 5. 花落句: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他在安史之乱中逃往蜀地。 6. 雨收句:工部指杜甫,他在唐代担任工部员外郎。江津是长江上游的一个渡口。 7. 君耳:你的耳朵。这里指听到杜鹃叫声的人。 8. 不见句:这句是说听不到杜鹃的叫声。
去完善
赏析
《闻杜鹃》是唐朝诗人李洞的一首描绘杜鹃鸟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杜鹃鸟的声音及其象征意义。 诗的开篇,“万古潇湘波上云”,描述的是湖南潇水和湘江一带的风景,暗示了杜鹘所处的自然环境。接下来的“化为流血杜鹃身”,则借用了古代关于杜鹃鸟的传说:相传杜鹃鸟原本是古代蜀国国王杜宇的象征,因失去国家而悲鸣不已,直至吐血而死,化为杜鹃鸟。这一传说的引用,为整首诗奠定了深沉哀伤的基调。 接下来两句“长疑啄破青山色,秪恐啼穿白日轮”,描述了杜鹃鸟啼声的嘹亮与震撼。诗人以“啄破青山”、“啼穿白日”来形容杜鹃鸟的叫声,既凸显了杜鹃鸟声音的高亢激昂,又传达了其内心的痛苦和执着。这种声音的穿透力,使读者能够深深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紧接着的两句“花落玄宗回蜀道,雨收工部宿江津”,则是对杜甫《佳人》一诗的化用。这里,诗人借用唐玄宗和杜甫的故事,进一步表达了杜鹃鸟所寓含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感慨。在诗人眼中,杜鹃鸟不仅是自然界的生物,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象征着世世代代人们的离别之苦和家国之思。 最后一句“声声犹得到君耳,不见千秋一甑尘”,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杜鹃鸟叫声的感慨。尽管千年已过,但杜鹃鸟的叫声依然能传入人们耳中,引发共鸣。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已成为过往,留下的只是历史的尘埃。这句诗意味着诗人对于时间的反思和对生命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态度。 总之,《闻杜鹃》这首诗歌通过对杜鹃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全诗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形象和深沉的情感为基础,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生命和历史的多重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杜鹃》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左右,正值晚唐时期。 在李洞生活的时代,唐朝的国力已经逐渐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佛教在社会上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一位僧人,李洞的一生都在追寻佛法的真谛,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宗教色彩。 李洞的生平事迹并不显赫,但他却以诗歌闻名于世。他自幼喜爱文学,尤其是诗歌,成年后更是致力于诗歌创作。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深感慨。这些感慨既源于他的个人经历,也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闻杜鹃》这首诗正是李洞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在这首诗中,他以杜鹃鸟的叫声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佛法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