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清明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清明二首 其二
一去昭阳入朔台,羁魂流落不归来。 葬从胡地留妃骨,死向南方飏后灰。 鸦噪莫看耘墓迹,酒香谁把洒陵杯。 茫茫草地人稀到,风急棠梨落又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方一夔,字时举,号古愚,明朝人,生卒年不详。他是明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而著称。 方一夔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厚的造诣。他的学问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一旦远离昭阳殿进入朔台, 流浪的灵魂不再返回。 将妃子的尸骨埋葬在异国他乡, 死后化作了南方的尘埃。 乌鸦吵闹让人无法看清墓地的痕迹, 美酒香气四溢却无人举杯祭奠。 在这广阔的草原上,很少有人到来, 狂风呼啸吹落棠梨树上的花朵,却很快又重新开放。
去完善
释义
1. 昭阳:代指唐代皇宫; 2. 朔台:指北方的宫殿,这里是借指唐玄宗北巡时居住的地方; 3. 羁魂:无法回家的亡魂; 4. 胡地:这里指的是安史之乱时的战场北方地区; 5. 妃骨:指的是杨贵妃的遗骨; 6. 飏后灰:灰指骨灰,意指死者的灵魂升天; 7. 耘墓:扫墓; 8. 棠梨:一种果实可食用的植物,又名沙梨;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清明时节为背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现实景色的描绘,表达了深沉的哀思和悲痛之情。诗的开篇即提及“昭阳”和“朔台”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地点,暗示了时间上的距离和空间上的阻隔。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提到“羁魂流落不归来”,强调了自己的忧虑和对逝去者的深深怀念。 随后,诗人通过“葬从胡地留妃骨,死向南方飏后灰”这一联,回顾了历史上的一段悲惨事件,表达了对不幸命运的感叹。这里的“胡地”和“南方”分别对应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区,暗示了文明与野蛮的对立,以及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述“鸦噪莫看耘墓迹,酒香谁把洒陵杯”的场景,进一步表达了内心的悲凉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里,乌鸦的叫声和酒的香气共同构成了一幅哀伤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强烈的哀思之情。 最后,诗人以“茫茫草地人稀到,风急棠梨落又开”结束全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原野和疾风的吹拂,展现了大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的渺小,从而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结构,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忧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清明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方一夔所作的一首咏清明时节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公元1256年,正是南宋末年,距离元朝的建立仅有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方一夔辞官回乡,开始了一段悠闲的生活。 方一夔原本在南宋朝廷担任官员,但因种种原因选择了辞官。在这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南宋王朝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不安。然而,作为一名文人墨客,他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才情。他的诗风豪放、大气磅礴,展现出了一位有抱负的文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在这个特殊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宋末年,蒙古帝国崛起,对中原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期间,南宋朝廷腐败严重,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这些时代背景都为方一夔的诗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清明二首 其二》这首诗中,方一夔通过对清明时节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关爱。同时,他也传达出了一种深沉的历史责任感,提醒人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要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昌盛而努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