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藏主号镜中
孤光不堕有无间,碧落冲开万象寒。
扑破果然亡朕迹,从教大地黑漫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大藏主:即指僧侣的尊称。
2. 号镜中:以镜子中的形象来比喻事物或道理。
3. 孤光:孤独的光芒,此喻佛法光明。
4. 不堕:不会坠入某一境地。这里表示佛教超越世俗的观念。
5. 有无间:指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用来形容难以把握的抽象概念。
6. 碧落:天空,此处借指广阔世界。
7. 冲开:冲击,穿透。
8. 万象:世间万物。
9. 扑破:打破,破除。
10. 果然:确实如此。
11. 亡朕迹:忘却自我,不受尘世的束缚。
12. 从教:任凭,听凭。
13. 大地黑漫漫:形容无边无际的黑暗,这里意指尘世。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大藏主号镜中》是南宋诗人释普岩的一首咏物诗。诗中的“大藏主号”指的是镜子,而“镜中”则隐含了诗人对自己内心的审视和观照。诗人以镜为喻,通过对镜子的描绘,表达了对于世间万象的看法和态度。
首句“孤光不堕有无间”,描述的是镜子的特性:反射光线。镜子能够将外界的光线投射到自身,却又不会陷入“有”与“无”的纠结之中。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佛学中的“有无之间”概念,表达了对生死、善恶、美丑等二元对立观念的超越。
第二句“碧落冲开万象寒”,进一步强调了镜子的功能。“碧落”即天空,“万象”指世间的一切事物。镜子不仅能够映照出万物的形象,还能够穿透它们,揭示其背后的真相。在这里,诗人似乎在暗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间万象,我们应该学会用镜子般的心态去审视,以便于洞察事物的本质,不受其表面现象所迷惑。
第三句“扑破果然亡朕迹”,是对镜子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扑破”意味着打碎,“亡朕迹”则是消除自我痕迹的意思。这句诗意味着,当我们通过镜子观察世界时,应该尽量摒弃个人的成见和偏见,让真实的景象显现出来。这是一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也是诗人倡导的一种人生态度。
最后一句“从教大地黑漫漫”,是对前面三句诗的总结和深化。“从教”意为任凭,“大地黑漫漫”则形容宇宙的浩瀚无垠。这句诗的意思是,任凭这世界如何广阔无垠,我们都可以借助镜子般的智慧,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世界的敬畏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镜子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象的独特看法,以及对于真理的追求和人生态度。诗人运用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词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藏主号镜中》是唐代诗僧释普岩所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时期(712-756年),这个时期正值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艺术发展迅速。
释普岩作为一位诗僧,他的生活轨迹与当时的佛教文化息息相关。在这个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寺庙众多,僧侣云集,宗教活动频繁。释普岩可能因为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人生的感悟,选择出家为僧,并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在创作《大藏主号镜中》这首诗时,释普岩可能正在经历一段人生的转折点。他可能在寻求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中,通过镜子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他也可能通过对大藏主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与释普岩的创作密切相关。唐朝是一个崇尚文学艺术的朝代,诗歌在这个时代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重视。许多文人墨客都投身于诗歌创作,探讨人生哲理,抒发个人情感。释普岩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积极参与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