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仁风台

标题包含
仁风台
天水相浮合渺漫,杖藜翘首得遐观。 祇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水天相接,一片浩渺无垠,手扶拐杖昂首远望,美景尽收眼底。只觉得仿佛置身于那高高的天门之上,立刻就能感受到银河就在耳边流淌。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天水:这里指长江。古代传说天上的银河与地上的长江相通,故称"天水"。 2. 杖藜:用藜茎制成的拐杖,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3. 翘首:抬头远望。 4. 遐观:远观,放眼远望。 5. 祇应:只应,应当。 6. 台上:指仁风台。 7. 开阊阖:打开天门,形容景色壮观。 8. 银潢:即银河。
去完善
赏析
《仁风台》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诗人夏倪以高远开阔的视角展现了天水相接的浩渺景象。在这首诗中,“杖藜翘首得遐观”一句,描绘了诗人在仁风台上翘首远望,欣赏着天地间的美景。而“祇应台上开阊阖,便觉银潢到耳端”则表达了在仁风台上仿佛打开了天门,让人感受到了银河的气息。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悠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仁风台 江山如画砚池边,阅尽浮沉又几年。 梦泽水乡谁识得,随风翻作浪如山。 禅林雨过啼莺语,曲径花残蝶舞翩。 一自经纶贤哲逝,空余明月伴秋烟。 这首《仁风台》为夏倪所作,描绘了江山的美好和人生的浮沉。创作于明朝,那是一个社会等级分明、知识分子地位较高的时期。夏倪生卒年不详,但据诗中的“一自经纶贤哲逝”,可推测其生活时期正值明代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逐渐多元化,许多文人寄情山水田园之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解脱。 在人生际遇方面,夏倪可能经历过一定的起起落落,所以才能深刻体会到“江山如画砚池边,阅尽浮沉又几年”的人生感慨。通过抒写眼前的景物以及个人的心境变化,表现出对浮生若梦的哲学思考,以及对过去的回顾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