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山寺
湔祓六根尘,来寻下榻盟。
梦回秋已至,心定暑初清。
急雨打窗过,飞泉落涧声。
佛灯犹弄影,趺坐到天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洗涤心灵的尘埃,共结真诚的友谊。
从梦境中醒来,秋天已经来临,内心安定,感受到夏天的清凉。
急雨拍打窗户而过,泉水在溪流中激荡出声音。
佛像前的灯火摇曳生姿,我盘腿静坐,直到天亮。
去完善
释义
1. 湔(jiān):洗涤,此指洗去烦恼。
2. 六根:佛教术语,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
3. 尘:佛教用语,指尘世烦恼。
4. 下榻(tà)盟:指选择住宿的地方。
5. 梦(mèng):梦境,幻象。
6. 心定:心灵平静,心态安定。
7. 暑(shǔ):夏天炎热的高温天气。
8. 急雨(jí yǔ):迅速降落的大雨。
9. 打(dǎ):敲击。
10. 飞泉(fēi quán):流动的瀑布或泉水。
11. 涧(jiàn):山间的小溪。
12. 佛(fó):佛教的创始人。
13. 灯(dēng):照明用的灯具。
14. 犹(yóu):尚且,还。
15. 弄(nòng):摆弄,玩弄。
16. 趺(fū):盘腿而坐。
17. 坐(zuò):端坐,静坐。
去完善
赏析
《宿山寺》是一首描绘山间禅院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在山间禅院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内心对宁静、恬淡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敬畏。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首联“湔祓六根尘,来寻下榻盟”,意为洗涤心灵的尘埃,来到这山间禅院暂居。诗人以“湔祓”一词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清净,表达了其对世俗纷扰的摒弃以及对山中清静生活的渴望。
颔联“梦回秋已至,心定暑初清”,则表现了诗人在此静谧的环境中内心的平静与清凉。虽然秋天已经来临,但山中气温依然宜人,令诗人心旷神怡,心境更加安定。
颈联“急雨打窗过,飞泉落涧声”,通过对山间风雨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变幻无穷的魅力。诗人在此聆听急雨敲窗的声音和飞泉跌落山涧的响动,感受着大自然的洗礼,心灵得到了升华。
尾联“佛灯犹弄影,趺坐到天明”,则以夜晚的禅院景象作结。诗人坐在佛像前,明亮的佛灯映照出身影,直至天明,都沉浸在佛法的启示之中,体现了其对佛法的虔诚与敬仰。
整首诗用词简练,却意味深长。诗人通过对山间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在山中禅院寻找到的内心宁静与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既赞美了自然美景,又抒发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信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宿山寺》是宋代诗人戴栩创作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末元初,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但诗歌却展现了山寺之夜的宁静和平静。在诗人的笔下,山寺之夜的月、风、钟声等元素和谐共存,营造了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境。
这个时期,诗人戴栩的生活颇为坎坷。他曾在南宋末年担任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时局变动,他被迫离职,过上了流浪生活。在这段时间里,戴栩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他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这段生活的深刻影响,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在宋朝灭亡后,元朝建立,这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朝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戴栩作为一个汉族文人,既感受到了时局的动荡,也对民族的未来感到担忧。然而,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他对自然的敬畏和生活的热情,这也是戴栩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之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