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
半落庭前叶,始知秋意新。
风严柳疏细,霜薄水清匀。
句里存佳景,诗中见古人。
一峰矜绝态,云外掩孤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庭院里的叶子已经半落了,才刚刚意识到秋天的气息。风吹过柳树显得稀疏而纤细,霜冻后的水显得很均匀。这些美丽的景色都包含在诗句之中,让人仿佛见到了古代的人们。一座山峰矗立在那里展现出独特的风貌,云朵在它之外掩盖着孤独的身影。
去完善
释义
1. 半落:指树叶凋零一半。
2. 庭前:庭院前面。
3. 始知:开始知道。
4. 秋意新:秋天的气息新鲜。
5. 风严:寒冷的风。
6. 柳疏细:柳树稀疏且纤细。
7. 霜薄:薄霜。
8. 水:河流或湖水。
9. 清匀:清澈而均匀。
10. 句里:诗句之中。
11. 存:保存、保留。
12. 佳景:美景。
13. 见古人:看到古代的诗人。
14. 一峰:一座山峰。
15. 矜:自夸、自负。
16. 绝态:独特的姿态。
17. 云外:云端之外。
18. 孤颦:孤独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秋日》这首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的秋景画面。诗中的“半落庭前叶”和“始知秋意新”表达了诗人对秋天到来的感知,落叶飘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紧接着的“风严柳疏细”和“霜薄水清匀”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风、柳、霜和水等自然景观,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生命力和情感色彩。
接下来的“句里存佳景,诗中见古人”则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诗情画意,在优美的诗句中找寻古人的足迹,领略他们的智慧和感悟。而最后的“一峰矜绝态,云外掩孤颦”则以山水的姿态和神情作为象征,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郁,同时又充满了执着和不屈。
整体而言,此诗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深度,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日》是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描绘秋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的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发,人民生活困苦。作为文人墨客的王铚,他的命运也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流离失所,这使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生活的艰辛。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王铚以诗言志,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秋日》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战乱时期人们生活困苦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