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再和雪声

标题包含
再和雪声
天上威仪地岂知,六花寒路夜偏宜。 半空环佩朝元罢,满地珠玑按舞时。 簌簌初随风更急,萧萧却杂霰俱迟。 房公松竹分清俗,除却天声总未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威之尊贵地上无法知晓,在寒冷的路上雪花尤为美丽。 仿佛是天上的仙子完成了朝拜,满地的雪粒犹如舞蹈的节奏。 风中的雪花飘得更急了,而混杂着的霰雪下落的速度则稍慢。 像房公笔下的松竹一般,区别了人间与仙境。除了天籁之音外,没有其他的声音比这更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天上威仪":指天上的雪花纷飞之景,显示出一种神圣的威严。 2. "地岂知":指的是地上的人们难以领略到天空中雪花的壮观景象。 3. "六花":古代对雪的别称,因其结晶为六瓣形而得名。 4. "寒路":寒冷的道路,这里指代白雪覆盖的路面。 5. "夜偏宜":夜晚的雪花飘落更为引人注目。 6. "环佩":指女子的饰品,这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如同女子佩戴的饰品相互碰撞的声音。 7. "朝元":一种宗教仪式,这里是借喻雪花飘落在地面上的情景。 8. "满地珠玑":将雪地比喻为铺满珠玉的地方。 9. "按舞":按照舞步行走,形容人们在雪地中的轻快步伐。 10. "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过树叶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雪花的飘落之声。 11. "萧萧":形容风声或马鸣声,这里用来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 12. "霰":小雪珠,这里与"簌簌"相对应,表示雪花飘落时的不同声音。 13. "房公松竹":唐代名臣房玄龄府中的松竹,这里的意思是诗人以房公府中的松竹来比喻雪后的美景。 14. "分清俗":指松竹在雪后的景色中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15. "天声":指天空中雪花的飘落之声,这里与诗的首联相呼应,表达了诗人对雪声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赏析
《再和雪声》这首诗是诗人王铚通过对雪景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独到见解和感悟。诗中通过拟人化手法,将雪花比作天上的威仪,以及元时的仙女,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雪花在夜间飘落时的美丽景象。同时,诗人还通过"簌簌"、"萧萧"等词来形容雪花的声响,表达出自己对雪声的独特感受。最后,诗人以房公的松竹来衬托雪声之美,体现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仰之情。整首诗以其精炼的语言和华美的意象,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再和雪声》是南宋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描绘雪景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至1141年之间,正值南宋初期。这一时期,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动荡不安。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王铚正处于他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时期。他曾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但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在中年时期选择了退隐。在这段时间里,他专注于文学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在《再和雪声》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南宋初期经历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兵南下,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家国破碎。这一时期的文人墨客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们的作品多体现出对战乱、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