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日得铜溪老人书
除日相思辄寄诗,流光不特我衰迟。
岁穷沧海波涛急,天冷空山鸟兽悲。
一气先观云暖处,百花犹避岁寒枝。
迎年送腊须臾梦,正似须弥不动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每天都因思念而寄出诗篇,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匆匆。
年底临近,沧海波涛汹涌,寒冷的山林里鸟儿和野兽也在哀鸣。
先看那温暖如春的地方,百花仍在躲避冬日的严寒。
年末迎新,送走腊月仿佛一瞬间,恰如须弥山岿然不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除日: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2. 铜溪老人:作者友人,具体身份不详。
3. 辄寄诗:时常寄去诗歌表达思念之情。
4. 流光:指光阴,时光流逝。
5. 急:急剧,迅速。
6. 天冷空山:天气寒冷,山中空寂。
7. 一气:这里指春季。
8. 云暖处:云开雾散之处,表示春天的到来。
9. 百花:各种花朵。
10. 犹避岁寒枝:仍在躲避寒冷的树枝,形容春天还未完全到来。
11. 迎年送腊:迎接新的一年,送别旧的一年。
12. 须臾梦:短暂的梦境。
13. 正似:正是如同。
14. 须弥:佛教术语,意指庞大无比的山岳,此处用来比喻永恒不变的时间。
15. 不动时:恒定不变的时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除日”为主题,展现了一幅岁末时节的动人画卷。首联表达了诗人收到友人来信的欣喜之情,同时也感慨时光荏苒、人生易老。颔联则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呈现出岁尽时的苍茫景象:大海波涛汹涌,山中鸟兽哀鸣。颈联则以细腻的观察,捕捉到自然界在严寒中的细微变化,预示春日的到来。尾联则通过将迎年和送腊的时间比喻为须弥不动的时刻,表达出岁月流转的恒常与短暂。整首诗既展现出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又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除日得铜溪老人书》是南宋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141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的除夕之夜。
在这一年中,由于南宋朝廷对金国的求和,导致岳飞被冤杀,这使得民众和士大夫阶层都非常失望和愤怒。王铚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对此深感痛心。他一方面对岳飞的遭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也对南宋朝廷的妥协政策表示不满。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对外软弱,对内压迫,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王铚作为一名正直的文人,无法忍受这种现实,于是选择隐退山林,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现实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