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惠安寺增胜堂
心是华严境,圆机更善根。
一尘犹可见,十胜不为繁。
放鹤扫松迳,呼猿开竹门。
妙高峰顶住,客到亦忘言。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心灵如同一座华严世界,充满智慧和善良。
即使是一点点尘埃也可以看得见,十个优点也不会让人觉得繁琐。
放鹤漫步在整洁的松林小径上,呼唤着猴子打开竹林的大门。
站在奇妙的山峰之巅,客人到来时连话也忘记了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华严境:指的是佛教的华严世界,这里用以指代惠安寺增胜堂的美景。
2. 圆机:形容人机智、灵活。
3. 善根:佛教用语,指一个人前世积累的良好品德和修行基础。
4. 一尘:佛教术语,指微小的尘埃,这里用来比喻细节之处。
5. 十胜:此处可能指惠安寺增胜堂的十大景观或者优美景色。
6. 放鹤:指放飞仙鹤,寓意高人逸士隐居山林的生活。
7. 扫松迳:指清扫松林间的小路,表示隐居于山林之中。
8. 呼猿开竹门:呼唤山猿打开竹林的门,形象描绘了山中生活。
9. 妙高峰顶住:住在妙高峰顶,意为身处高洁清静之地。
10. 忘言:指忘记了言语的表达,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欣喜若狂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题惠安寺增胜堂》以五律的形式描绘了惠安寺增胜堂的美景及其深远寓意。首先,诗人以其内心的高尚情操和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寺院中的“华严境”,即禅宗所崇尚的“平常心是道”之境。接下来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美景中感悟到的智慧,以及他对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第三联表现出诗人游历的愉快经历:在增胜堂,他看到了如放鹤、扫径等自然景色,同时传达了佛家对于人性自然的尊重与珍爱。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深悟禅机的喜悦和对访者的期许。整首诗充满了禅意,体现了诗人深刻的人生体悟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惠安寺增胜堂》是南宋诗人王铚在惠安县(今福建泉州)游览惠安寺时所作的诗。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1256年前后,当时王铚正担任惠安知县一职。
在这段时间里,王铚经历了许多人生际遇。他因文才出众而被任命为惠安知县,治理地方政务。然而,他在任期内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民生困苦、社会治安不稳定等问题。为了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王铚积极推行各项政策措施,如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此外,他还倡导文化教育,鼓励文人学士投身教育事业。
在这一时期,时代背景也与诗人的创作密切相关。南宋后期,金兵南侵,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为了抵抗外敌入侵,朝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边防建设、选拔贤能之士等。王铚身为官员,对国家的安危深感忧虑。在此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题惠安寺增胜堂》,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