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芭蕉

标题包含
芭蕉
六曲栏干院宇深,影连苔色昼沈沈。 已将虚实论因果,尤称风流写醉吟。 梦短不禁帘外雨,愁多常怯槛边阴。 可怜今古无穷恨,卷在凋零如寸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家宅有着曲折的栏杆和深深的庭院,阳光穿过层层的青苔,留下斑驳的影子。我们在谈论世间万象和因缘际会,同时也在描绘那些带着醉意的诗词歌赋。美梦短暂,抵挡不住窗外飘来的细雨;忧愁很多,使得我们常常害怕那门槛边的阴影。古今多少遗憾啊,都像这心事一样,纷繁杂乱又难以琢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六曲栏干:六折的栏杆,形容曲折幽深的庭院。 2. 院宇深:院子深邃。 3. 影连苔色:指苔藓的影子与芭蕉树的影子相连。 4. 昼沈沈:白天天色阴暗的样子。 5. 虚实:实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虚指抽象的思想或观念。 6. 因果:佛教术语,指事物的起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 7. 风流:指具有风雅情致的行为。 8. 醉吟:饮酒赋诗。 9. 梦短:梦醒时,表示短暂的美梦。 10. 不禁:难以抵挡,这里指窗外的雨水使梦惊醒。 11. 帘外雨:形容雨滴打在窗帘上的景象。 12. 愁多:表达内心忧愁沉重的状态。 13. 常怯:常常感到害怕或担心。 14. 槛边阴:指栏杆旁阴凉的氛围。 15. 今古无穷恨:从古至今无尽的哀愁。 16. 凋零:凋谢零落,这里用来形容芭蕉叶落的景象。 17. 如寸心:如同小小的方寸之心,比喻心情沉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芭蕉”,实际是在借咏物以寓身世之感。诗中的“芭蕉”不仅具有植物的特点,而且作为一种象征,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诗人通过对芭蕉的描绘,揭示出芭蕉本身的特质以及它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体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复杂。 首联“六曲栏干院宇深,影连苔色昼沈沈”,描述了芭蕉生长的环境:庭院深深,栏杆曲折,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与地上的青苔相映成趣。这一景象呈现出一种宁静、幽深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已将虚实论因果,尤称风流写醉吟”,诗人从芭蕉的生长过程中,感悟到世间事物的虚实、因果,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寄情山水、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这里的“风流”既指芭蕉的风姿,也寓含着诗人的才情与风韵。 颈联“梦短不禁帘外雨,愁多常怯槛边阴”,诗人通过梦境和现实之间的切换,表达了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世事的忧虑。窗外的细雨、门槛边的阴影,都成为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使他的忧思更加深沉。 尾联“可怜今古无穷恨,卷在凋零如寸心”,诗人将千古之恨与个人之情融为一体,通过寸心般的芭蕉叶凋落,揭示了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主题。这首诗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厚的情感,成功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公元1189年。这一年,王铚刚过五十岁,他的仕途并不顺利,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及第。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南宋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咏物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代的关切。王铚的这首《芭蕉》正是以芭蕉为切入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在这个时期,南宋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南侵,中原沦陷,朝廷内部党派纷争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都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的诗歌作品也充满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王铚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但他的生活态度却非常乐观。他热爱自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并将这些感悟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在他的笔下,芭蕉这一寻常之物也变得富有哲理和诗意。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