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
淡月新霜似旧时,更怜秋与夜迟迟。
梦回一枕凄凉恨,帐外青灯不得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淡淡的月光和新降的白霜如同往昔,更让人感慨秋天的寂静和夜晚的漫长。从梦中醒来,枕头上的孤独和悲伤让人遗憾,而帐外的青灯却无从得知这一切。
去完善
释义
1. "淡月新霜":月色淡薄,新降的寒霜,形容秋天的夜晚。
2. "似旧时":像过去一样的情景。
3. "更怜秋与夜迟迟":更感到秋天的长夜,时光流逝缓慢。
4. "梦回一枕凄凉恨":从梦境醒来,感到枕头上的寂寞和凄凉。
5. "帐外青灯":指帐外闪烁的灯火。
去完善
赏析
王铚的这首《寒夜》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清冷的秋日夜景图。诗人以“淡月新霜似旧时”开篇,通过描绘淡淡的月光和新降的寒霜,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寂寥的氛围。这里的“旧时”暗示了诗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使得这首诗更具深度和层次感。
接下来,诗人以“更怜秋与夜迟迟”来表达自己对季节变换的感受。“怜”字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关爱之情,而“迟迟”则形象地描绘出秋天夜晚的时间漫长。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的细腻情感,又使诗句富有节奏感。
在“梦回一枕凄凉恨”这一句中,诗人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哀愁。“梦”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凄凉恨”则表达了现实中的无奈与遗憾。这种情感上的冲突使得这首诗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诗人以“帐外青灯不得知”收尾,通过描述帐外青灯的形象,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这里的“不得知”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又使得诗句更具有想象空间。
总之,王铚的这首《寒夜》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以及情感的深入剖析,成功地塑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秋日夜景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夜》是宋朝诗人王铚于靖康二年(1127年)创作的。当时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王铚是一位有识之士,他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政治腐败、外患频仍的动荡时期。他在朝廷担任官职时,曾多次上疏劝谏皇帝重视边防、整肃朝政,但未被采纳。在此背景下,他辞官归隐,寄情山水,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靖康年间,战乱频发,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前途未卜。王铚在寒夜里感悟人生无常,怀念昔日繁华的汴京,感叹家国沦丧的现实。他以“今夜偏知寒,窗含灯火新”的诗句,描绘了当时寒冷的夜晚,借景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悲伤的心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