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真州扃岫寺
一峰秀色何高寒,更以木杪横飞栏。
荆吴形胜妙天下,闲锁云锦光斓斑。
山从千古混沌始,江自万里岷峨还。
江山无际真赏远,人境未如心境宽。
乃知万象自变灭,我与天地俱清闲。
时来登览健意气,兴落烟霭空蒙间。
宛如列岫在扃鐍,何待谢守窗中看。
仙壶日月悟世换,蚁穴富贵羁梦残。
易中求象山有天,须弥纳芥曾何难。
乾坤橐籥一气内,巨细两不离区寰。
径呼飞仙来取醉,笙箫仿佛锵珮环。
已鞭鸾凤到三境,何待虎豹号九关。
只今朱甍半落日,谁系画舸临苍湾。
何当脱身戎马际,共契妙旨相追攀。
怀哉欲往波浪阔,回首江南江北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巍峨的山峰清秀冷峻,还有树木繁茂的小道旁横亘着栏杆。
荆州和吴江的美景堪称世界一绝,如同精美的云锦般斑斓夺目。
群山从远古的混沌时代开始演变,长江源自远方的岷山和峨眉山。
欣赏无尽江山的美丽,人的心灵之宽让这世界显得狭窄。
原来宇宙中的万象都在不断的变化、消失与重生,而我与世界共享这份宁静。
时而攀爬险峻的山路振奋人心,兴致所至便能感受到那烟雾弥漫的神秘。
这仿佛是一系列的景色尽在眼中,何必像谢灵运那样局限于窗内看世界呢?
在此领悟世界的变幻,忘却蚂蚁洞穴般的荣华富贵。
《易经》中有天然自在的山,而须弥藏芥子(微小之中包含广大)也是同样的道理。
乾坤如同一把风箱,万物皆为其中的一气;大小事物都不离这个区域。
一声呼唤就有仙人前来共度良辰美景,此时的乐声如佩环般悠扬。
乘鸾驾凤早已抵达仙境,又何必等待虎豹闯过重重关卡呢?
如今红顶宫室已半入落日余晖,又有谁在苍湾停泊彩船呢?
或许有朝一日能够脱身于战乱的喧嚣,一起追寻神秘的真理。
心中怀念那汹涌的波涛,回首过去的江南与江北的青山绿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真州:唐朝的州名,位于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2. 扃岫寺:真州的一处寺庙。
3. 一峰秀色:形容山峰的美丽景色。
4. 高寒:指山峰的高度。
5. 木杪:树梢。
6. 横飞栏:形容亭台楼阁的外观。
7. 荆吴:荆州和吴州,分别是现在的湖北、湖南和江苏、浙江等地。
8. 形胜:地形优势。
9. 妙天下:指美丽程度超过其他地方。
10. 闲锁云锦:比喻悠闲地欣赏美丽的云朵。
11. 光斓斑:形容光芒闪烁。
12. 混沌:宇宙形成前的状态。
13. 岷峨:四川的岷山和峨眉山。
14. 人境未如心境宽:指人的心境比周围环境更为宽广。
15. 万象:各种自然现象。
16. 变灭:变化和消失。
17. 时来登览:适时地游览山水。
18. 烟雾: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
19. 宛如列岫在扃鐍:比喻寺庙周边的山峦犹如被关闭起来的宝物。
20. 谢守:谢灵运,南朝诗人,曾任永嘉太守。
21. 仙壶:神话中的神仙居所。
22. 悟世换:理解世界的变幻无常。
23. 蚁穴富贵:比喻微不足道的财富。
24. 羁梦残:指梦想破灭。
25. 易中求象:《易经》中的一句名言,意为通过观察形象来了解事物的规律。
26. 山有天:比喻天空广阔无垠。
27. 须弥纳芥:佛教术语,形容须弥山虽小却能容纳芥子。
28. 乾坤橐籥:《易经》中的词语,比喻天地之间气体的运动。
29. 巨细两不离区寰:指大与小的事物都在这个宇宙中紧密相连。
30. 径呼飞仙:邀请仙人前来。
31. 锵珮环:形容音乐的美妙动听。
32. 三境:佛教所说的三种境界,分别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33. 虎豹号九关:《楚辞·招魂》中的诗句,比喻艰难险阻。
34. 朱甍:红色的屋顶。
35. 画舸:装饰华丽的船只。
36. 苍湾:深蓝色的水域。
37. 脱身戎马际:摆脱战争与纷争的时刻。
38. 妙旨:指诗中的深刻含义。
39. 怀哉:怀念过去的时光。
40. 江南江北山:指南方和北方的山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寄题真州扃岫寺”,真州是古代扬州的一个辖区,而扃岫寺则是位于此地的一座古寺。诗人通过对寺庙周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先,诗人描述了扃岫寺周围的景色,如“一峰秀色何高寒,更以木杪横飞栏。荆吴形胜妙天下,闲锁云锦光斓斑。”这四句写的是诗人站在寺院的高处,欣赏着四周的美景,心中充满了感叹。这里的景色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接着,诗人又进一步表达了对于江山景色的感慨,如“山从千古混沌始,江自万里岷峨还。江山无际真赏远,人境未如心境宽。”这四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沉思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他意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唯有胸怀宽广,才能更好地欣赏这美丽的江山。
在接下来的四句诗中,诗人表达了他对于自己生活的态度和人生观,如“乃知万象自变灭,我与天地俱清闲。时来登览健意气,兴落烟霭空蒙间。”诗人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生灭变化,我们应该像天地一样保持平静的心态。在闲暇之余,登高望远,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
最后,诗人通过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尘世纷争的厌倦,如“径呼飞仙来取醉,笙箫仿佛锵珮环。已鞭鸾凤到三境,何待虎豹号九关。只今朱甍半落日,谁系画舸临苍湾。何当脱身戎马际,共契妙旨相追攀。”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过上与仙人相伴的生活,共同追求生活的真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题真州扃岫寺》是南宋诗人王铚于公元1175年创作的七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宋金和战之际,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当时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而北方中原广大地区沦为金朝统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王铚身为文人,既深感国事忧愤,又对佛教信仰产生浓厚兴趣。
王铚本人在南宋初年曾任地方官员,后因时政纷争而被迫辞官,回归乡里,过上隐居生活。他的诗歌创作受唐代杜甫影响较大,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现实问题。在《寄题真州扃岫寺》一诗中,他以真州(今江苏仪征市)的扃岫寺为题,表达了个人对禅宗修行和佛家境界的向往,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当时的南宋社会,佛教作为传统宗教信仰之一,对于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扃岫寺地处江南繁华之地,庙宇辉煌,香火鼎盛,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参禅、题咏。王铚在此诗中,通过对真州扃岫寺的描绘,展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影响力和繁荣景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