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僧珂公出梅花诗和其韵
天公飞雪鬭梅英,未有东风便有情。
竹里藏春春不觉,水边见月月羞明。
神人自惜迷姑射,天女何妨伴浄名。
第一花中拈实相,谈禅说法大修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着白雪,和梅花竞相绽放。春风还未吹起,一切却已经充满了生机。翠绿的竹林中藏着春天的气息,春意盎然而又不觉突兀;波光粼粼的水边映衬着月亮的倒影,月亮也因此显得更加明亮。这美好的景色如同神仙眷恋的地方,让人陶醉其中。美丽的仙女也可以在这里相伴度过一段平静的时光。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可以认真探讨生活的真谛,谈论佛法的大智慧。
去完善
释义
1. 闘:通“斗”,争胜。这里指争艳。
2. 飞雪:纷飞的大雪。
3. 梅英:梅花的花朵。
4. 东风:春风。
5. 觉:发觉,觉察。
6. 净名:净名居士,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此处指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
7. 拈:用手拿东西。
8. 实相:佛教术语,指一切事物真实的存在状态或本性。
9. 谈禅说法:讲解佛理,宣传教义。
10. 大修行:高僧的德行,修养。
去完善
赏析
《临海僧珂公出梅花诗和其韵》是王铚的一首咏梅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赞美和感慨。
首先,诗的开头“天公飞雪斗梅英”描述了漫天飞舞的雪花与傲霜斗雪的梅花相互争艳的景象。这里诗人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明。接着,诗人用“未有东风便有情”来表现梅花在寒冬中依然顽强生长的精神品质。
第二联“竹里藏春春不觉,水边见月月羞明”进一步描绘了梅花的形象。春天悄然藏在翠竹之中,而人们尚未察觉;月光在水面上映照出梅花的倩影,似乎连月亮都因梅花的美丽而感到羞涩。这里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使诗句更具诗意。
第三联“神人自惜迷姑射,天女何妨伴浄名”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敬仰之情。他将梅花比作神话中的仙女,赞美她高洁的品质。同时,诗人认为神仙也会为之陶醉,天女也会愿意陪伴在梅花旁边,以此强调梅花的魅力。
最后一联“第一花中拈实相,谈禅说法大修行”则是诗人对于梅花寓意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梅花是自然界中最具实相的花朵,象征着禅宗的智慧和修行的境界。在这里,诗人将梅花与禅宗思想相结合,赋予梅花更深层的内涵。
总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梅花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精神的赞美和对禅宗智慧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临海僧珂公出梅花诗和其韵》是宋代诗人王铚的一首咏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37年前后,即南宋时期。此时,正值宋金战乱之际,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王铚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历任州县官吏,后因触怒权贵而被罢免。尽管如此,他始终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在这个特殊时期,他与临海僧珂公结为好友,共同探讨佛法、文学等诸多领域。
当时,宋代社会崇尚佛教,寺院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僧珂公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他在临海寺广结善缘,弘扬佛法。王铚在与僧珂公的交往过程中,感受到了僧人的慈悲为怀,同时也体会到了梅花凌寒独放的坚韧品质。因此,他怀着敬仰之情,写下了这首咏梅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