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折杨柳

标题包含
折杨柳
手拗杨柳赠行人,情条恨叶江南春。 朦胧疎烟湿芳草,摇落微风生白苹。 长亭短亭销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 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 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 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 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亲自折断杨柳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这蕴含着深厚的感情和江南春天的遗憾。 烟雾弥漫,视线模糊,湿润了地上的芳草;微风轻拂,吹动着水面的白色浮萍。 送别的长亭短亭承载了多少离愁别绪,古代的情感仍未消逝,而今天的情感又增添了新的内涵。 分别时的骊歌唱起了多少次,就伴随着多少次哭泣;当行人离去后,春江的水面重归平静。 临别之际,歌声与哭声交织在江边;互相凝望,却难表心中的情感。 江河终究会流入大海,但总有尽头的那一天;车轮和马匹不停前行,道路似乎没有尽头。 路边的杨柳已被折断完毕,春风再次吹绿了明年的枝叶。
去完善
释义
1. 拗:弯曲,这里是指用手将柳条弯曲下来。 2. 情条:柳树枝条,这里指代柳树的枝条,寓含着离别之情。 3. 恨叶:落叶,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叶子在凋谢,象征离别的哀愁。 4. 朦胧:指视线模糊,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烟雾。 5. 疎烟:稀疏的烟雾,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雾气。 6. 长亭短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供行人休息的地方。 7. 销离魂:让离别的情绪消散。 8. 骊歌:离别时的歌曲。 9. 东风:春风,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离别与情感的诗歌。首先通过“手拗杨柳赠行人”,诗人刻画了别离之际的场景,以柳寓别,为诗定下了伤感的基调。接下来,“情条恨叶江南春”则点明,这春天的别离不仅有着浓厚的情感,还带着深深的遗憾。紧接着,“朦胧疎烟湿芳草,摇落微风生白苹”以江南水乡为背景,描写出烟雨中青草、白萍随风飘荡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然后,“长亭短亭销离魂,古情不尽今情新。”将古今的离别之情串联起来,表达了对离别之苦的新理解和新体会。之后,“一声骊歌几声哭,行人去后春江绿。”以送别场景和不断流淌的江水,寄托了对离去的友人或爱人的无限思念。接下来的两句“歌哭相杂江水头,相看不发情何属。”表现出了江边离别的悲喜交织的情感复杂性。最后,诗人从伤感的情绪中跳脱出来,展望未来:“江河到海有穷日,轮蹄行路无已时。”形象地表明了离别的必然性和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思考。同时,“路傍杨柳折已尽,东风再换明年枝。”使得整个画面具有了一种时间的流转感,似乎在暗示着一年一度春风吹过,轮回更替,却依旧带不走离别之痛的思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杨柳》是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即南宋中期。这个时期,北方中原地区已被金国占领,南宋偏安江南一隅,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在这个时期,王铚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深感忧患意识。他的诗作往往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出对祖国河山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的忧虑和痛心。《折杨柳》便是这样一首作品。 在《折杨柳》中,王铚通过对柳枝的描绘,表达了对外敌侵略的忧虑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希望朝廷能够收复失地、重整河山的愿望。这首诗充分展示了诗人关注现实、忧国忧民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