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明觉寺折梅

标题包含
明觉寺折梅
遥山天际敛眉峰,清浅溪边淡粉容。 薄暮寺桥人独立,一灯明灭数声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远处的山脉在天际若隐若现,宛如轻轻皱起的眉头;清澈的溪流旁,花儿淡淡地绽放着粉色容颜。傍晚时分,古刹前的桥上有人伫立,一盏昏黄的灯光闪烁不定,伴随着几声钟声回荡在空气中。
去完善
释义
《明觉寺折梅》 王铚(zhì) 注释: 1. 遥山天际:遥望远处天边的山脉。 2. 敛眉峰:此处指山势起伏,如同人的眉毛聚拢。 3. 清浅溪边:清澈的溪水岸边。 4. 淡粉容:梅花的花瓣颜色淡雅如粉色。 5. 薄暮:黄昏时分,日落时。 6. 寺桥:寺庙前的桥梁。 7. 独立:独自站立。 8. 一灯明灭:指灯光闪烁不定。 9. 数声钟:指传来的几声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遥山天际敛眉峰”起句,展现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这里,“遥山天际”象征着遥远的路途和无尽的时间,而“敛眉峰”则寓含着诗人内心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有对人生的感慨之怀。 紧接着,诗人用“清浅溪边淡粉容”描绘出梅花盛开的美景。在这里,“清浅溪边”意味着平静的生活与纯净的心境,而“淡粉容”则形象地展示了梅花的淡雅与柔美。诗人通过对梅花的赞美,传达出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后,诗人用“薄暮寺桥人独立,一灯明灭数声钟”描绘出自己在夜晚独步寺桥的情景。在这里,“薄暮”象征著时光的流逝,而“寺桥”则代表着诗人的沉思与反省。“一灯明灭数声钟”则表现出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超脱。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人物活动和景物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和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以及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坚定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同时,通过描述夜晚独步寺桥的场景,诗人也传递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铚的《明觉寺折梅》创作于南宋时期。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金朝、南宋对峙的阶段,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作者王铚以诗歌抒发胸臆,倾诉自己悲悯百姓的心怀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王铚的个人经历也与此诗紧密相连。他生于书香世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学识渊博。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政治抱负未能完全施展,深感壮志未酬。这种人生际遇使他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关切民众生活。在《明觉寺折梅》一诗中,他以明觉寺的梅花作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哀伤之情。 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南宋时期,儒家文化受到重视,士大夫阶层受到尊崇。佛教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成为民间信仰的一部分。明觉寺位于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附近,是当时较为著名的寺庙之一。而诗中的“折梅”行为,既是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