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晴
雨脚初收天意晴,西风摇落夜寒清。
披衣自起开窗户,落月一山高下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雨后天空放晴,西风吹散了夜晚的寒冷。披上衣服起身打开窗户,看见月亮映在山上显得格外明亮。
去完善
释义
1. "雨脚":形容雨点密集的情景,在此指雨水刚刚停止。
2. "天意":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气象变化。
3. "西风":指从西方吹来的风,这里代表秋天的气息。
4. "披衣":披上衣服。
5. "窗户":古时的窗户多为木制格子窗,故称窗户。
6. "落月":指即将沉落的月亮。
7. "一山":这里的"一山"指的是月亮在远处山脉上的倒影。
8. "高下明":表示山间的明暗效果,明亮的月光照亮了高山和山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观察天气变化的情景与心境。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刚刚下雨过后,天空放晴的景象,以及西风吹过带来的夜晚寒气。这表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自然景象的热爱。接下来的“披衣自起开窗户”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和温暖的心情,他想通过打开窗户来迎接外面的世界。最后一句中的“落月一山高下明”则赞美了明亮的月光照亮了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峰,使它们在夜色中更加壮美。整首诗表现出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时所发出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晴》是宋代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为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婉约优美的笔触描绘了雨后天晴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在王铚生活的时代,即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作为一名文人,王铚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高中。尽管屡试不第,他依然坚持读书写作,关心国家大事。王铚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交游甚广,他们常常聚在一起谈论诗文、议论时政,彼此砥砺学问。
在这一时期,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新党旧党势力交替更迭。元祐年间,由于苏轼等人在朝中的影响,旧党一度掌握了政权,进行了一些改革措施。然而,这些改革并未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根本问题,反而导致了新旧两党的矛盾激化。在此背景下,王铚通过创作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