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寺
镜里形容水底天,定将何物喻真禅。
心安便是毗卢界,尽日添香伴兀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普惠寺:古代寺庙名称,具体地理位置不详。
2. 形容:指人的相貌或姿态。
3. 水底天:水中的天空倒影。
4. 何物:什么事物。
5. 真禅:禅宗的真理或真实含义。
6. 心安:心情平静、安定。
7. 毗卢界:佛教用语,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8. 尽日:整天,全天。
9. 添香:添加香料,通常用于烧香拜佛。
10. 兀然:不动的样子,此处表示专心致志地参禅。
去完善
赏析
王铚的这首《普惠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致远、心静如水的修行境界。诗人在首句以“镜里形容水底天”描绘出一幅静谧的画面,寓意着禅修者的心境如同平静的水面,能映照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状态恰恰是对真实禅意的最佳诠释。紧接着诗人提出疑问:用什么来比喻这种真实的禅意呢?此问显得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在颔联中,诗人以“心安便是毗卢界”作为回答,表明了内心的安宁与平和正是通往真理的道路。这一理念强调的是个人的内心修养和心境的提升,使人们在生活中能够保持一种恬淡自如的心态。正如“尽日添香伴兀然”所描述的那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保持内心的安定与宁静,便能像寺庙中的僧侣一样日复一日地虔诚修行,最终在寂静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整首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深入浅出的道理为读者展示了作者对于禅修的理解和体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普惠寺》是南宋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描绘寺庙景观的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0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通过对普惠寺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这个时期,王铚的个人经历颇为曲折。他曾担任南宋政府的官员,后因与权臣秦桧政见不合而被贬谪。尽管如此,他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之情。
在南宋初期,国家政治腐败,民族矛盾尖锐,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普惠寺的美景,表达了对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宗教信仰的关注和思考。
总的来说,《普惠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南宋初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以及诗人对这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