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通阇黎真骨归塔以诗送之
空门龙象道高升,坐使山川胜气增。
天道不言成四运,人间无处证三乘。
云深尚有游山客,烟冷空余礼塔僧。
一苇莫嗟成万古,幻身来往本何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白文:空门龙象之道高升,坐令山河美景更胜。
自然法则不言而成就四季运行,人世间难寻证明佛家三乘教义之处。
在深邃的云层中仍有游览山水的游客,烟雾冷却后只留下礼敬塔庙的僧人。
一片苇叶并不叹息成为万年之后的故事,虚幻的身形来来往往本就是未曾发生的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空门:佛教语,指出家为僧或尼的地方。
2. 龙象:比喻有才能的人物。
3. 升:晋升,提升。
4. 胜气:优美的气氛。
5. 四运:指春夏秋冬四时运行。
6. 三乘:佛教用语,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7. 游山客:游览山水的人。
8. 礼塔僧:朝拜佛塔的僧人。
9. 一苇:指一条小船。
10. 莫嗟:不要叹息。
11. 成万古:成为永久的事。
12. 幻身:佛教语,指虚幻的身体。
13. 本何曾:根本不曾有过。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大师姜山通阇黎的深深敬意和缅怀之情。开篇两句“空门龙象道高升,坐使山川胜气增”,描绘了禅宗教义在山水间的高尚地位以及其对自然的深刻影响。随后,诗人进一步思考了禅宗哲学对于宇宙规律的理解,即通过冥思冥想领悟生命的真谛。
接下来的诗句,诗人以云、烟等自然景象来形容禅宗修行的高深境界,借游山客与礼塔僧形象地展示了这一境地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最后,诗人用佛教教义中的“一苇渡江”典故表示生命的无常,强调了生命本身的虚幻,从而表达出对生死轮回的思考。全诗通过对禅宗精神内涵的挖掘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手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铚所创作的《姜山通阇黎真骨归塔以诗送之》一诗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今河南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中原地区从此陷入南北对峙的局面,这一事件对南宋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铚本人也深受战乱之苦,被迫四处避难。
在此背景下,王铚结识了在姜山修行的僧侣通阇黎。通阇黎佛法精湛,道德高尚,王铚对其非常敬仰。后来,通阇黎圆寂,真骨归塔,王铚为之悲痛不已,创作了这首诗以示哀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