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隔树见秋灯
隔树见秋灯,青荧更可爱。
半笼宜叶疎,微透嫌枝碍。
深误暗虫投,静窥栖羽在。
望疑帘幕中,吟惜栏杆外。
月到冷光幽,风来孤影碎。
山客遥夜归,耿耿如相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透过树木可见那秋天的灯光,青光荧荧显得尤为可爱。
灯光只照亮了稀疏的树叶的一半,稍显通透却又被树枝所阻碍。
误解了那些暗自飞舞的虫子,悄悄观察着栖息在那里的鸟儿。
远看就像帘幕中的灯笼,近看才知是在栏杆之外。
月光把那光亮变得清冷而幽深,风吹来时孤独的影子破碎在夜色之中。
夜深时山中的居民归来,灯光仍亮着像是在等待什么。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青荧:青绿色的光,此处指灯光的色泽。
2. 半笼:灯光透过树叶的遮挡,光线呈现不完整的状态。
3. 宜叶疎:适合在树叶稀疏的地方观赏。
4. 微透:灯光穿透树叶时略显朦胧的感觉。
5. 嫌枝碍:因为树枝的遮挡使光线不能完全显现而感到遗憾。
6. 深误暗虫投:误以为深邃的夜色中隐约有虫子在飞动。
7. 静窥栖羽在:安静地观察栖息在树木上的鸟儿的影子。
8. 望疑帘幕中:远观那灯光,让人怀疑是否来自室内的帘幕之间。
9. 吟惜栏杆外:咏颂之际惋惜这景色不在室内栏杆之内,无法更加接近欣赏。
10. 月到冷光幽:月光下显得冷冷清清,光影幽深。
11. 风来孤影碎:风吹过,灯光投射出的影子随风而破碎。
12. 山客遥夜归:山中访客深夜归来。
13. 耿耿如相待:灯光明亮如有人等待。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赋得隔树见秋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秋夜景致。诗以“隔树见秋灯”开篇,点明主题,随后通过“青荧更可爱”、“半笼宜叶疎”等诗句,生动地刻画了秋灯与树叶相互映照的画面。诗人通过对秋灯的细致观察,展现了秋灯的独特之美,以及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同时,诗歌还传达了诗人夜深人静时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的深深眷恋。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铚的《赋得隔树见秋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具体时间为公元960-1279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繁荣阶段,诗歌创作十分活跃。
王铚在宋哲宗、宋徽宗时期(1085年-1125年)生活,这一时期正是北宋王朝从昌盛走向衰落的过程。王铚本人是南宋著名学者,进士出身,曾担任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因触怒权贵而被贬谪至汉阳军。王铚一生经历波折,官场失意,使他深感世态炎凉,这也成为了他创作《赋得隔树见秋灯》一诗的背景原因。
在诗人生活的时代,宋朝的文人墨客们崇尚理性,追求个人修养和品德完善。因此,他们的作品中往往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命运的哲理反思。王铚的这首《赋得隔树见秋灯》也不例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世事沧桑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