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故人张孝先
平生尝叹少陵诗,岂谓残年尽见之。
共脱兵戈身偶在,各怀乡国语尤悲。
又寻芳草春风路,犹听孤舟夜雨时。
避地海山周万里,此行无处寄相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曾经感叹杜甫的诗句,没想到晚年还能亲眼见到。我们一起摆脱了战乱,虽然各自心怀乡国却更显悲凉。在春天的路上寻找芳草,仍然能听到那孤独的小舟在夜晚的雨声中漂泊。为了避难,我们已经走过了千山万水,可是这次的行程中,竟然没有一处可以寄托我对你的思念。
去完善
释义
1. 别故人张孝先:标题意为与友人张孝先分别。
2. 平生:一生。
3. 尝叹:曾经感叹。
4. 少陵诗: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杜甫曾居住于长安城东南的少陵,故有“少陵”之称。
5. 岂谓:岂料,未料到。
6. 残年:晚年。
7. 兵戈:战争。
8. 身偶在:侥幸生存。
9. 乡国:故乡。
10. 尤悲:特别悲伤。
11. 又寻芳草春风路: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 孤舟夜雨:形容离别的情景,源自杜甫《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3. 周万里:环绕一万里的路程。
14. 避地:逃避战乱而离家至他处。
15. 海山:海洋与山脉。
去完善
赏析
《别故人张孝先》是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惜别之情和怀念故乡的心情。诗人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感叹,表达了对故人的敬意和对岁月的感慨。在动荡的年代里,他们有幸共同度过了一段时光,彼此关心着故乡和国家的情况,心中充满了悲伤。春天来临,他们再次踏上了离别之路,临别之际,诗人听见夜雨中孤舟的声音,更加触动了心中的愁绪。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大海之滨,他们的思念之情无法寄托。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离别场景,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别故人张孝先》是宋代诗人王铚的一首离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王铚在此时期任太学正,曾著《宗伯集》等文,显示出他的才情。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铚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太学任职期间,由于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臣,结果被罢免。在此背景下,他与张孝先的离别更显出浓重的感伤氛围。两人在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与此同时,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党派之争激烈。当时宋朝正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疆土日蹙。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人雅士们普遍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他们渴望建功立业,但又深感壮志难酬。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铚的心境。
因此,王铚在这首诗中以离别的愁绪和对故人的思念为线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忧国忧民之情。他期望以张孝先为代表的故人们能够实现抱负,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