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光院
兵戈几载剧波翻,去住优游僧自闲。
已熟机缘到真际,久将生死断人寰。
沙明寒水月窥涧,露湿晓烟秋在山。
一佛镜中那是别,孤云不离乱峰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几年的战争风波,来往悠闲的僧人显得格外从容。他们已经在实践中领悟了真理,早已看淡了人世间的生死轮回。月光映照着明亮的沙滩和寒冷的水面,清晨的露水和烟雾弥漫在秋天的山林之中。在一面佛镜中可以看见不同的世界,孤独的云朵始终飘荡在那片连绵的山峰之间。
去完善
释义
1. 兵戈:指战争或战乱;这里“兵戈几载”形容持续数年的战乱时期。
2. 波翻:波浪翻滚的情景,用以比喻纷乱动荡的社会环境。
3. 去住:指离开和留住,表示出家人的行止无定。
4. 优游:从容不迫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僧人面对战乱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5. 真际:指真实的境界;这里用以描述得道高僧所领悟到的真实境界。
6. 人寰:人间世界;这里诗人用“久将生死断人寰”来形容僧人将生死看透的超脱态度。
7. 沙明:形容沙子明亮有光泽;这里描绘了月光下沙滩闪闪发光的景象。
8. 寒水:冷冽的水;这里用来描述秋天的涧水显得冰冷清澈。
9. 月窥涧:指月亮在涧水的倒影之中若隐若现。
10. 露湿晓烟:露珠沾湿早晨烟雾弥漫的山间景象。
11. 一佛镜中那是别: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镜中显现的一尊佛像有着别样的韵味。
12. 孤云:孤独的云彩;这里用来形容山峰间的云雾缭绕。
13. 乱峰间:杂乱重叠的山峰;这里描绘了一幅云雾缭绕于山间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定光院》是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描绘寺院景象的诗作。在这首诗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战乱时期僧人的从容与超脱,以及他们对生死、世事的独到见解。
首联“兵戈几载剧波翻,去住优游僧自闲”描述了战争带来的动荡不安,而僧人却能在其中保持冷静与悠闲。“波翻”暗示战争的残酷和无常,“优游”则展现出僧人对世事的淡漠与泰然。这一对比表现了僧人的智慧和定力,使他们在纷扰中独善其身。
颔联“已熟机缘到真际,久将生死断人寰”揭示了僧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他们已经洞悉了生活的真谛,将生死看做自然的轮回。这里的“真际”指的是佛教所说的真实世界,表达了僧人对佛学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生死观使僧人在面对生死时能够保持平静与豁达。
颈联“沙明寒水月窥涧,露湿晓烟秋在山”描绘了寺院的美丽景色:月光洒在涧水上,露水滴在晓烟里,秋天的山景显得宁静而安详。这些美丽的景象与诗的前两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了僧人在喧嚣世界的安静修行。
尾联“一佛镜中那是别,孤云不离乱峰间”再次展现了僧人的超脱与淡定:他们心中只有佛的教诲,远离尘世的纷扰,就像孤独的云彩始终留在高山之间。这里的一佛镜是佛教的象征物,表达了僧人对佛的敬仰和对教义的坚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定光院》是南宋诗人王铚的一首描绘寺院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00年左右,正值南宋初期。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的北宋灭亡,南宋建立,政权更迭使得民间生活动荡不安。
王铚(1096-1149),字性之,一字庆源,宋朝诗人、文学家。他在南宋初期担任国子监博士等官职,后来因不满权臣秦桧而辞官归隐。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王铚正经历着人生的转折,从官场转向隐居生活,这也使他更加关注自然风景和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南北宋交替之际,金兵入侵,战乱频繁,民生疾苦。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选择以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借助于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来传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定光院作为诗人笔下的宁静之地,成为了诗人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