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必明庵

标题包含
必明庵
佛心犹日出,何曾碍须弥。 散为普光明,合作四威仪。 万古止此日,群目尽见之。 普现一切水,君自分渑淄。 高垂大圆镜,君自存妍媸。 方寸无尽灯,何处存思惟。 高禅闻妙道,行作人天师。 维摩开丈室,庵成更求诗。 众说列山岳,我以一理推。 万方声一槩,我初拙言词。 至现莫如心,举念周四维。 必明乃本明,尽扫棘与茨。 岂知都用晦,隠显两不知。 大千在毫发,圣言不吾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佛心犹如太阳升起,不曾妨碍山峰。 光芒散布,普照万物,呈现庄严之相。 自古以来,阳光照耀不止;众生眼中皆可领略这美好。 普照之水,各自有其特色。 那高悬的镜子,映出人间百态。 内心无尽的光明,哪里需要苦苦思索? 领悟禅意的人,成为众生的导师。 维摩居士的僧房,诗意盎然。 各执一词的言论,我用一个道理梳理。 声音虽多,其实并无分别;我刚开始学会措辞。 心的显现,无处不在;举手投足都充满能量。 必须明亮的是内在的智慧,去芜存菁。 明暗之间,不必太过执着。 世界在指尖,神圣的教诲从不欺骗我们。
去完善
释义
1. 须弥:佛教中的神山名,用以比喻高大或伟大。 2. 散为普光明:将阳光洒向四方,形容佛法的普遍照耀。 3. 四威仪:四种佛教规定的端正的行为。 4. 万古止此日:自古以来太阳就只此一个。 5. 渑淄:皆水名,这里借指水和水的区别。 6. 大圆镜:指天空或大地,也可代指镜子。 7. 妍媸:美丑之意。 8. 无尽灯:佛教用灯来比喻智慧。 9. 人天师:引导众生离苦得乐的人。 10. 维摩:佛教人物,维摩诘的简称。 11. 丈室:指维摩诘的住房。 12. 众说列山岳:指各种说法如群山一般众多。 13. 我以一理推:我根据一个道理去推断。 14. 一槩:一律。 15. 至现莫如心:最好的显现莫过于显露自己的真实内心。 16. 周四维:周游于四个方向。 17. 必明乃本明:必须明白的根本就是原本应该明白的。 18. 尽扫棘与茨:把障碍扫除干净。 19. 都用晦:全都隐蔽起来。 20. 大千在毫发:整个世界都在眼前。 21. 圣言不吾欺:指圣贤的言论不会欺骗我们。
去完善
赏析
王铚的《必明庵》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度的诗。这首诗以佛心和日出作为比喻,探讨了智慧、真理和观察世界的方式。诗人通过描述佛心的伟大与普遍,揭示了人们应如何理解世界的真相。他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观念的思考方式,强调只有通过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理解,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简单的表面现象,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奥妙。诗人用充满哲学意味的语言表达了他的观点和思想,使得这首诗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必明庵》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王铚的一首描绘庵堂生活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当时王铚48岁。 在这期间,王铚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自幼才华横溢,但科考屡试不第。虽身处庙堂之外,却心怀朝廷,关注民生疾苦。他以自己的文学才能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尤其在与苏轼、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的交往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一时期,正值南宋中期,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北方的金国不断南侵,对宋朝疆土构成威胁;另一方面,南方经济繁荣的同时,贫富差距加大,民生问题严重。面对国家危机和民众苦难,士人阶层普遍表现出忧国忧民的心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铚借《必明庵》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政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