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洛神赋图诗
曹公文武俱绝伦,传与陈王赋洛神。
高情寓托八荒外,曾是亲逢绝世人。
五官郎将莫轻怒,椒房自是袁家妇。
闻道生时覆玉衣,便是于今腰束素。
惊鸿翻然不重顾,射鹿深寃更凄楚。
不将降虏赐周公,先识祸机杨德祖。
此意明明可自知,岂有神人来洛浦。
空用平生八斗才,七步那能说微步。
楚离日月常争光,湘夫人后夸高唐。
丹青画写鬼神趣,笔端调出返魂香。
妙画高文尽天艺,神理人心两无异。
此情万古恨茫茫,且为陈王说余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曹公文武才能非凡,曾把洛神的形象描绘给陈王。
丰富的情感蕴含在无限的宇宙之外,那是曾经亲眼见过的绝世风采。
不要对五官郎将轻易发火,因为她是皇帝的妃子。
听说她出生时覆盖着华丽的丝绸,至今依然纤细婀娜。
但突然间,她已经不再回头看,她的身影让人感受到射鹿的冤屈和凄凉。
还没有等到把投降的敌人赐给周公,就已经预知了灾祸的发生。
她的心意明确而醒目,不必等待神仙降临洛水河畔。
她浪费了所有的才华,却没能留下任何线索。
楚国的阳光和月亮总是争夺光辉,而她则是湘水之神后的另一个人。
她的画笔勾画出鬼魅的神态,她的书法散发出使人复活的香气。
美妙的画作和高雅的文章,全都充满天地的艺术气息。
这种感觉经历千秋万代,依然让人感到无尽的遗憾。
去完善
释义
1. 曹公:指曹操。文武俱绝伦,形容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 陈王:指曹植,封陈王。洛神赋是他所作,描绘了洛神的美丽传说。
3. 高情寓托八荒外,曾是亲逢绝世人:这两句赞美洛神形象超越寻常,寄托着丰富的情感。
4. 五官郎将:指曹丕,曾任五官中郎将。莫轻怒,提醒他不要因小事而发怒。
5. 椒房:汉代后妃的住处,这里代指袁氏。据史书记载,袁氏得宠于曹丕。
6. 闻道生时覆玉衣,便是于今腰束素:这两句是说,传闻袁氏出生时衣着华贵,如今已转为朴素无华。
7. 惊鸿翻然不重顾,射鹿深冤更凄楚:指的是曹丕听信谗言,对曹植不满,使他处境凄惨。
8. 不将降虏赐周公,先识祸机杨德祖:这里是说曹丕在处理降将的事情上犯了错误,事先未征求杨修的意见。
9. 此意明明可自知,岂有神人来洛浦:这两句是说,曹丕应能察觉自己的过失,并不需要神明启示。
10. 空用平生八斗才,七步那能说微步:称赞曹植具有极高的才华,但在弟弟面前还是无法施展出来。
11. 楚离日月常争光,湘夫人后夸高唐:这两句描述了屈原作品中的楚离和王嫱的形象,赞美他们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
12. 丹青画写鬼神趣,笔端调出返魂香:形容画作艺术技巧高超,使画中人物栩栩如生。
13. 妙画高文尽天艺,神理人心两无异:称赞画家巧妙地将神话故事和高尚情操融为一体。
去完善
赏析
王铚的《题洛神赋图诗》,通过对曹植的《洛神赋》进行评价和反思,为我们呈现出一个复杂、多层次的情感世界。
首联赞美曹操的文治武功,以及他儿子陈王(曹植)创作的《洛神赋》。这是将主题导入一个对洛神故事进行的深入思考:所谓“高情寓托八荒外”是指洛神所寄托的“高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跨越了不同的人群;而“曾是亲逢绝世人”则暗指洛神的形象与真实世界中的人一样引人入胜。
颔联讽刺了五官郎将(曹丕)不能领会洛神的情感。“莫轻怒”是对曹丕的批评,提醒他在面对洛神这样的美人时,应保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同时,诗人通过提醒读者关注洛神的出身(椒房自是袁家妇),强调她在当时的地位可能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贵。
颈联描绘了洛神“覆玉衣”的形象,强调了她的美丽和高贵气质。紧接着的“惊鸿翻然不重顾”暗含了对曹丕不能理解洛神的惋惜,并为后面提到的“射鹿深寃更凄楚”铺垫了情绪。“不将降虏赐周公,先识祸机杨德祖”揭示了曹丕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导致了自己兄弟间的反仇。
诗人在尾联质疑了洛神是否真的出现过,并指出曹植的作品更多的是他自己内心的写照。这意味着诗人试图揭示出隐藏在洛神故事背后的真实情感,即曹植对自己兄弟之间矛盾的自责和忧虑。同时,“楚离日月常争光”等句子暗示了诗人的批判精神:在虚构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关于权力斗争、个人命运等诸多真实的情感与冲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洛神赋图诗》是宋代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即南宋初期。此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建立,中原地区正处于战乱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王铚的人生经历颇有些波折。他曾历任州县官吏,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后来,金兵攻陷汴京,王铚被迫离开家乡,流寓江南。在这段日子里,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的残酷,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然而,尽管生活艰难,他依然保持着一颗热爱国家、关心民生的心。
在这一时期,南宋的社会氛围颇为紧张。金兵南侵,朝廷腐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文人墨客们纷纷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王铚作为这一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