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毕少董繙经图诗

标题包含
毕少董繙经图诗
我知君子有常心,谁谓春秋无定法。 常心定法皆一途,万变在前吾不惑。 锦衣白马青油客,回首伤心沦异域。 缟带喜赠延州来,一见浑如旧相识。 片时偷生万年泣,倘得义成身乃立。 已将死生委天公,要因笔削明吾迹。 偃蹇榻上书千帙,坐使群儒仆墙壁。 凛然䌷史行天诛,扫除坦涂大搜索。 赞辞自昔非游夏,叛去于今无籍湜。 鸿雁书闻到上林,管弦声任来凝碧。 嫣然侍侧两少丽,桃叶桃根莫能及。 荳蔻梢轻露有华,早梅花嫩春无力。 欲将婢子固君心,岂料君心坚铁石。 果闻远使报还家,万里精诚初不隔。 书成初奏未央宫,金马石渠皆动色。 不与左氏作忠臣,忠欲天王坐中国。 圣人大法先能识,节义大闲今独得。 伤麟叹凤非道穷,千载相逢犹咫尺。 尊王便是祝厘心,圣人寿与天无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知道君子的心意始终如一,谁说春秋时代没有固定的法则? 坚定的心意和不变的法则都是指引我们前行的大道,面对万千变化我心无惧。 那些身着华丽锦衣、骑马经过的人,回头看看自己却陷入了一片忧伤。 白绢腰带本是喜庆的象征,却赠给了来自延州的客人,这相遇如同旧识一般亲切。 为了短暂的人生,我们在万年之后仍会哭泣,如果可以实现大义,我们的生命便能自立。 我们已经将生死托付给天公,希望依靠文字的力量明确我们的轨迹。 在高高的书榻上读万卷书,让众人都尊敬我们犹如墙上的壁画。 用严肃的态度编修历史,贯彻天道的惩罚,扫清道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赞美之词自古以来并不适合游说和探讨,背叛的行为如今也没有消除。 信鸽传递的信息抵达了皇宫,管弦之声悠然传来。 两位年轻的美丽女子侍立在旁,无人能及她们桃叶桃根的美丽。 豆蔻梢头轻盈地露出生气,初春的梅花还未完全绽放。 想要用美好的事物打动你的心,没想到你的心意如此坚定。 果然听说远方使者已经报信让你回家,万里的真诚并没有被阻隔。 书信刚刚写好,在未央宫中奏响,所有的学者都为之动容。 这不是向左氏证明自己的忠诚,而是期待君主能稳固地在中原称雄。 伟大的圣贤总能理解最崇高的法理,节义的高尚现在已经被我们独自掌握。 对伤麟的叹息和对伤凤的惋惜并不是道路的尽头,千年的相遇仿佛就在眼前。 尊重君主就是祝颂福祉的心愿,圣人的寿命与天一样无穷无尽。
去完善
释义
1. 春秋:指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 2. 延州:古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一带。 3. 缟带:白色的丝带,这里比喻学者间的友谊。 4. 锦衣白马青油客:形容贵人的形象。 5. 异域:其他的地方。 6. 万年泣:形容悲痛的心情。 7. 义成:坚守正义取得成功。 8. 笔削:指修改文章。 9. 榻上书千帙:在书桌旁写了很多书籍。 10. 偃蹇:这里是形容书房的高雅。 11. 行天诛:指秉笔直书,不留情面地揭露罪恶。 12. 赞辞:赞美别人的话。 13. 游夏:指孔子的弟子子游和子夏。 14. 籍湜:指唐代学者陆籍和田湜。 15. 上林:指皇宫禁苑。 16. 凝碧:形容乐声优美。 17. 豆蔻梢轻露有华: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 18. 金马石渠:指汉代著名的学术机构金马门和石渠阁。 19. 圣人大法:指儒家的道德伦理观。 20. 伤麟叹凤:指孔子伤感于麒麟被猎和凤凰不出现等异象,感叹大道难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毕少董翻经图的描述,表达了诗人王铚对春秋时期历史的看法和态度。诗中的“常心”、“定法”等词语,展现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历史的尊重。同时,通过对比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突出了毕少董翻经图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铚的《毕少董繙经图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在公元12世纪中期。这首诗歌颂了毕少董勤奋努力、专注学术的精神风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王铚所处的时代正值南宋初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而又思想开放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文人学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学识、高尚的品质以及强烈的家国情怀。在这种情况下,毕少董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了王铚心目中的楷模。 其次,王铚本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波折。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依然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这些经历使得他对毕少董的学术精神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从而创作出这首充满敬佩之情的诗歌。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佛教文化十分繁荣,许多人热衷于研究和翻译佛经。毕少董作为一位杰出的学者,他不畏艰难,潜心钻研,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精神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也为王铚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毕少董繙经图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王铚通过赞美毕少董的学术精神,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时代潮流的敏锐洞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