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道士归蔡州
列子风回驭,林宗雨垫巾。
花明千嶂晚,云暖一山春。
炉灶聊随俗,簪裾未称贫。
壶公观中路,闻道接天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微风轻拂,驾驭人生的方向;细雨润泽,铺垫尊贵的礼帽。花朵在夕阳照耀下显得格外明亮,层峦叠嶂的山峰犹如披上了一层金色外衣。温暖的云朵映衬出整个春天的气息。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意地跟着习俗来烹饪美食,不必在乎贫困与否。我们沿着通往壶公观的路前行,听闻可以直达天津。
去完善
释义
1. 列子:即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里用列子来借指道教人士。
2. 林宗:指东汉名士陈蕃,字林宗,曾任太尉。“垫巾”一词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讲述陈蕃接待客人的时候,因为天气热,就用帽子垫在领巾上,以示尊敬。这里用来形容杨道士的儒雅风度。
3. 千嶂:形容山峦重叠的景象。
4. 云暖:指春天的云彩给人带来暖意。
5. 簪裾:簪是古人束发的饰物,裾是衣服的前襟。这里用簪裾代指官员或士人。
6. 壶公观:位于河南临汝县西北的一座道观,传说八仙之一的壶公曾在此修炼。
7. 天津:古代神话中,天上有三座津梁,分别连接着天上和地上,此处用作比喻仙境。
去完善
赏析
王铚的这首《送杨道士归蔡州》描绘了诗人送别杨道士的场景。诗中,列子、林宗两位古人分别代表驾风和敷雨的形象,象征了杨道士的高尚品质和才能。“花明千嶂晚,云暖一山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杨道士即将前往的地方的憧憬。“炉灶聊随俗,簪裾未称贫”则是对杨道士生活态度的赞赏,虽然身处贫穷之境,依然保持高尚的品质。最后两句“壶公观中路,闻道接天津”意味着诗人期待与杨道士在未来的某刻再次相聚。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友情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道士归蔡州》这首诗是北宋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创作时间为11世纪,具体为宋哲宗时期(1094-1100年)。
在这个时代,中原地区已经历了唐、五代及北宋初期的战争与动乱,社会相对稳定。诗人王铚生活于此时,因文学造诣颇高,他在当时的文人圈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既以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对历史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在王铚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中,受到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兄弟的影响,他们对宇宙、人生进行了哲学探讨,强调个人的修养和道德实践。此思想影响了当时的士人,也影响了王铚的诗风。他主张“诗言志”,关注现实,以此反映人间的真善美。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面对离别时所展示出来的深沉的情感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诗人在描绘杨道士离开的场景时,采用了清新脱俗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待。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让人感受到当时文人之间的真挚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