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史纯夫出疆
悠悠远水李膺舟,漠漠余寒季子裘。
隔岁梅花新旧恨,入春山色古今愁。
重游梁宋三千里,看复关河四百州。
辩舌纵横报知己,古人凭轼取封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遥远的河水承载着李膺的小舟,瑟瑟寒风中季子穿着保暖的皮裘。
去年赏过的梅花和新的遗憾相互交织,春天的山色间弥漫着古今的忧愁。
再次游览梁宋之地长达三千里的旅程,领略了众多繁华的四百座城池。
用智慧的言辞报答那些了解自己的人,古人常常在车驾旁获得尊贵的地位和崇高的荣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史纯夫出疆:这是南宋诗人王铚写给朋友史纯夫的一首送别诗,表示对其即将离开疆域的送别之情。
2. 李膺舟:此处引用东汉学者李膺的典故。李膺为汉末士人楷模,学问渊博,品行端正。这里用李膺比喻史纯夫,意指其品质高洁,学识渊博。
3. 漠漠余寒季子裘:此处引用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的典故。季札出使徐国时,知徐君爱其剑,及还,徐君已死,解剑系徐君墓树而去。这里用季子裘比喻史纯夫的品质如季札一般高尚,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质。
4. 隔岁梅花新旧恨: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积累。梅花开花一年一度,犹如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形成了情感的新旧交替。
5. 入春山色古今愁:春天到来,山色秀美,但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离别之愁,这里的意思是表达了离别的忧伤。
6. 重游梁宋三千里:梁宋,即古时的梁州和宋州,在今天的河南一带,这里是史纯夫将要前往的地方,行程约有三千里。
7. 看复关河四百州:关河,指山河关隘,这里有“行遍关河”的意思。四百州,古代中国有九州之称,这里是形容领土广大。
8. 辩舌纵横报知己:意为史纯夫将以其出色的口才向知己汇报所见所闻。
9. 古人凭轼取封侯:借用古人的典故,表明凭借才能建功立业,封侯拜相。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送史纯夫出疆》中,王铚借史纯夫出行疆土之事,抒发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壮志豪情。诗人用李膺舟和季子裘两个典故,分别象征远行与情谊,形象地描绘了友人即将离开的情景。“隔岁梅花新旧恨”则表达了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情感波动,这种复杂情绪在随后的“入春山色古今愁”中得到深化,使得整首诗笼罩在一种离愁别绪的氛围中。
接下来,诗人将视线投向广袤的地理空间,着重强调了此次出行的遥远路程——“重游梁宋三千里”,以及沿途关河众多、地形复杂的景观——“看复关河四百州”。这里,诗人不仅表现了友人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国家疆土的辽阔壮丽。
最后两句诗中,诗人寄寓了对友人的期许和鼓励:运用雄辩的口才纵横天下,效法古人凭借智慧和勇气建立丰功伟业。这句诗词既是对友人的衷心祝福,也是对自己的信念表白。全诗以诗人的壮志豪情感动人心,使读者在品味诗人独特见解的同时,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民族自豪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史纯夫出疆》是南宋诗人王铚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南宋正面临着金朝的压迫,而北方大片领土已被金人侵占。虽然当时的南宋朝廷已决定向金称臣,但战争仍在继续,边疆地区的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王铚生于乱世,青年时代即南渡,后在湖南、广东等地从事教育、行政工作。他关心国家安危,关注民生疾苦,对朝廷的腐败、官场的黑暗深感忧虑。然而他的才华和抱负并未得到充分的赏识和施展。在作这首诗时,王铚虽在地方担任教职,但实际上已处于退休状态。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史纯夫即将远赴边疆的担忧与不舍之情。一方面担忧他在战乱的背景下可能遭遇不测;另一方面则惋惜他此行远离中原文化,感叹人才被埋没。透过这首诗,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对时局的关切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