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八
风袅溪头钓线多,戏鱼无奈巧依荷。
直须飘浄浮萍草,尽放青天照碧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风轻拂过水边,钓鱼人手中的线儿多,鱼儿灵活地游动,紧紧依托着荷花。
只需静静地等待,让流水带走浮萍,天空清澈映入水中,与碧水相映成趣。
去完善
释义
1. 袅: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随风轻轻摇摆的状态。这里用来描述风轻轻地吹拂着溪流。
2. 戏鱼:在垂钓过程中,鱼儿在钓线上游动,如同玩耍一般。
3. 无奈:无法抵抗或避免。这里指鱼儿无法逃脱钓线的束缚。
4. 直须:副词,表示一定要做到某事。这里表示要清理掉漂浮在水面上的草。
5. 浮萍草:一种浮生在水面上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水面的污染物。
6. 尽放:尽量放开,让……充分展现出来。这里是说要尽量清除水面的污染物,让水面清澈透明。
7. 青天:晴朗的天空。这里用来形容水面清澈时映出的天空景色。
8. 碧波:清澈的波浪,这里用来形容水面荡漾的水波。
去完善
赏析
《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八》是宋代诗人王铚创作的一首描绘垂钓场景的诗。诗中表现了渔父在溪边垂钓的情景,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了渔父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首句“风袅溪头钓线多”描述了在轻柔的风中,溪边的垂钓者络绎不绝。“袅”字形象地传达了风的轻柔和细腻,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而“钓线多”则表明了垂钓者的数量之多,突显出这个场合的热闹与和谐。
第二句“戏鱼无奈巧依荷”主要描述了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场景。鱼儿围绕着荷叶游动,巧妙地躲避着钓鱼者的钩子。这里的“无奈”表现出鱼儿虽然想逃脱渔人的抓捕,但最终仍无法避免成为猎物的事实,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情。同时,“巧依荷”展现出鱼儿聪明的生存技巧,仿佛在与人们捉迷藏。
第三句“直须飘浄浮萍草”是说渔父将钓鱼线穿过水面上的浮萍,使它漂浮在清澈的水面上。“直须”表示渔父需要保持冷静和专注,才能成功地将鱼线穿过浮萍。这句诗句表现出了渔父熟练的技巧和高超的钓鱼本领。
最后一句“尽放青天照碧波”以开阔的视野来收尾,表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晴空万里、碧波荡漾的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生活的美好。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溪边垂钓景象的生动描绘,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八》是北宋诗人王铚在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所作的组诗之一。这一时期,由于政治斗争,王铚受到弹劾,被贬谪到边远地区。他在流放期间,深刻体会到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苦涩,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
崇宁年间,正值北宋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严重。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保守政策,如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加强中央集权等,但这些措施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加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王铚以《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八》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以古渔父的形象,象征那些远离世俗纷争、淡泊名利的人,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尽感慨。这首诗既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缩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