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秋
门对万山深,登临老病侵。
牛羊随野色,草树带秋阴。
此景聊供望,何人肯见寻。
猜鸥不用下,我自信无心。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门口对着万重山脉,登上高处时年老体衰。
牛群羊群随着大地的景色移动,草和树木被秋天的阴影笼罩。
这个景色只是让人观望,有谁会来寻找呢?
猜测海鸥的出现不用太费心,我自己都没有留心。
去完善
释义
1. 门对万山深:指作者居住的地方正对着连绵不断的群山。
2. 登临老病侵:作者在登山时感到了身体和年龄的困扰。
3. 牛羊随野色:放牧的牛羊与四周的田野风光相融。
4. 草树带秋阴:草木随着秋天的到来变得更加茂盛和郁郁葱葱。
5. 此景聊供望:眼前的景象只能作为观赏的对象。
6. 何人肯见寻:没有人和他一起分享这份景色。
7. 猜鸥不用下:作者看到海鸥在空中飞舞,自己可以心随意动地欣赏它。
8. 我自信无心:表达作者心性淡定、无欲无求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望秋”,实际是在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叹和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反思。首句“门对万山深,登临老病侵”,开门见山,直接以景色引入,诗人居住在深山之中,年老多病,这两者都是诗人的切身感受,也是诗人心境的体现。第二句“牛羊随野色,草树带秋阴”,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既表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心态,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第三句“此景聊供望,何人肯见寻”,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描绘,也是对人生百态的感叹,表现出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洞察和对自己的坚守。最后两句“猜鸥不用下,我自信无心”,是诗人以鸥鸟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有才华却不愿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风貌。全诗以景寓情,语言朴实而意味深远,表现出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望秋》这首诗是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王铚在公元1075年创作的一首诗。这一时期,正是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推行新法,进行政治改革之际。
王铚作为一位文人政治家,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在这一时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对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然而,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他逐渐感受到朝廷内部的腐化堕落,对新法的实施产生了疑虑。
在这段时间里,王铚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一些变故。他的母亲去世,让他深感悲痛,同时也对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反思。他开始关注民生疾苦,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希望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许。
《望秋》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无奈。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希望国家能够度过困境,走向繁荣的美好愿望。这首诗充分展示了王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