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育王山示现塔赠乡琏与三上人
危岫戴宝塔,亭亭起虚空。
金铎韵广乐,日夜锵天风。
气真逼云汉,兴逸追鸾鸿。
嘉有三禅子,超旷栖禅宫。
相追不惮远,幽致惟我同。
兴尽归一默,人逐归云东。
平轩架绝壑,上与绝顶通。
沧溟忽破碎,百川竞朝宗。
斜阳无远近,山乱高低红。
四表倏明晦,变化安可穷。
夜深风雨来,阴气夸骄雄。
响剧百谷咽,静若一气融。
明发石路干,清韵生寒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岭峻峭如塔,挺拔入云端;
金铎和谐乐音,日夜迎风响。
气势直冲云霄,兴致追风展翅;
高兴禅修者,共同游历寺庙。
跟随不惧遥远,喜好山川风光;
兴趣满足时沉默,人们各归其处。
平坦廊道跨深谷,直通峰顶之巅;
大海忽然裂开,百川汇合归流。
夕阳照映远近,山势高低斑驳;
四周围变幻莫测,无穷无尽。
夜晚风雨来临,阴寒肆虐嚣张;
声音如山谷汇集,寂静则万物融合。
破晓时道路干燥,清净余音绕古松。
去完善
释义
危岫:高山;戴:顶上有;亭亭:直立的样子;虚空中:天空中;金铎韵广乐:广乐是古代音乐名,金铎是金属乐器,韵是和谐的意思,指风吹过金属乐器发出和谐的声音;日夜锵天风:锵,拟声词,形容风吹过金属乐器的响亮声音;云汉:云彩和天河,这里泛指天空;鸾鸿:鸾和鸿都是鸟的名字,这里代指高飞的鸟类;嘉有:赞许存在;三禅子:佛教用语,表示对三位高僧的尊称;超旷:超越世俗,心胸开阔;禅宫:僧人的住所;不惮远:不怕路途遥远;幽致:幽深的美景;惟我同:只有我与你共享;兴尽归一默:玩闹结束后归于沉默;逐:随;平轩:平缓的小山坡;架:跨越;绝壑:很深的山谷;上与:向上连接;绝顶:最高峰;通:相通;沧溟:大海;破碎:海面波涛翻滚;百川:许多河流;竞:争相;朝宗:百川归海;远近:距离的远近;山乱:山峦起伏;高低红:因为夕阳照射,使得山峰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色;四表:四方之外;倏:忽然;明晦:光明和阴暗;变化:事物在时间上的推移;安可穷:怎么可以穷尽;深夜:深夜时分;风雨来:风雨交加;阴气:寒冷的空气;夸骄雄:炫耀自己的威风;响剧:风声很大;百谷咽:形容风声如江河汇合般的声音;静若一气融:寂静如同万物都融为一体;明发:黎明时分;石路干:石头路被露水打湿后晾干;清韵:清新的声音;生寒松:产生于寒冷的松树间。
去完善
赏析
王铚的这首《登育王山示现塔赠乡琏与三上人》,诗人在游历山水、登临高山之际,既体现了禅意的哲理思考,又通过对外部景观的描绘展示了诗人的才情和审美意识。这首诗展示出禅宗和山水诗融合的新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并寓含着人生哲理和对人生态度的深刻见解。
“危岫戴宝塔,亭亭起虚空”两句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表现诗人登顶育王山的壮美景象,抒发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来的诗句“金铎韵广乐,日夜锵天风”则以比喻手法,展现了山间晨昏之时风吹过铃铛的悠扬之声。
“气真逼云汉,兴逸追鸾鸿”则表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遨游自然的飘逸之感。而“嘉有三禅子,超旷栖禅宫”又表达了对僧侣朋友的赞誉之情以及他们寄托在山水之间的超脱精神。
接下来几句“相追不惮远,幽致惟我同。兴尽归一默,人逐归云东”,则是对同行者们共同品味山水之美的赞许,亦透露出人生境界的追求。
随后,诗人又以极为生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山间的清晨景象:“平轩架绝壑,上与绝顶通。沧溟忽破碎,百川竞朝宗。斜阳无远近,山乱高低红。四表倏明晦,变化安可穷。”这些描绘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深刻理解及独特的审美视角。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巧妙地将夜晚风雨中的山区景象融入其中,呈现出一幅动态的画面,进一步丰富了诗的内容。以“响剧百谷咽,静若一气融。明发石路干,清韵生寒松”收尾,展现了自然环境的清新与静谧,深化了诗意。
总结起来,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起来,使得读者在欣赏其诗的同时,能够感受得到诗人深邃的人生哲学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育王山示现塔赠乡琏与三上人》这首诗是南宋诗人王铚(1126-1208)所创作。王铚生活在南宋末年,当时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南下,战乱频发。他曾在诗文中表达了忧国忧民的心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王铚的经历颇为丰富。早年他曾出任地方官吏,后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回乡。此后他潜心研究经史子集,尤其精通宋史。他以博学多才闻名于士林,被尊称为“博通之师”。
此诗创作的时期,正是王铚晚年退居家乡期间。他与乡间僧人交好,时常在寺庙与友人畅谈佛法。育王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江畔,是南宋时期著名的佛教圣地。
登临育王山之际,王铚有感于山水之秀美和寺庙的庄严肃穆,写下这首赠予乡琏与三上人的诗篇。诗中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共赏山水、探讨佛理的场景,透露出作者心境的恬淡与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