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十
得即欢欣失即忧,死生轮转暗相雠。那知垂钓非真钓,只在丝纶不在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得即欢欣失即忧:得到就感到欢喜,失去则感到忧愁。
2. 死生轮转暗相雠:生死轮回在暗中相互纠缠。这里指生命的得失无常。
3. 那知垂钓非真钓:哪知道真正的钓鱼不是仅靠鱼钩。这句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意在告诉人们不能仅仅依赖外在的工具或条件来获得成功。
4. 只在丝纶不在钩:真正的钓鱼在于掌握鱼的动态和心理,而不是单纯依靠鱼钩。
去完善
赏析
《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十》赏析:
王铚的这首《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十》表达了他对人生得失的看法。诗人以“得即欢欣失即忧”开篇,描绘了人们在得到和失去时的喜悦与忧虑。接着,他通过“死生轮转暗相雠”一句,表达了生死轮回的观念,认为生命就像一场无形的较量,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那知垂钓非真钓,只在丝纶不在钩”的观点。这里,他以钓鱼为例,说明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结果(鱼上钩)而忽视了过程中的努力(投放丝纶)。这句话揭示了生活的真谛:真正的收获并非仅仅源于目标本身,而是在追求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十》是南宋诗人王铚(zh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南水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渔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之情。
创作背景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南宋中期,即公元1140年左右。这个时期,国家动荡不安,金兵南下,战乱频繁。王铚作为一名文人,对时局深感忧虑,但他又无法直接参与到抗金战争中,因此选择了用诗歌来表达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人生际遇方面,王铚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吏,但因不愿依附权贵,多次辞官回乡。在家乡的日子里,他广泛交游,写下了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这首《古渔父词十二首 其十》就是他在归隐期间创作的。
在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的波及,江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和淳朴民风给王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使得王铚在面对社会现实时,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