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江子我见送诗

标题包含
和江子我见送诗
放舟弄清泚,始觉南风清。 白云认乡树,永念随父兄。 一梦三十载,将老犹远行。 聊将郑卫耳,一听新蝉鸣。 空怀烟霞想,下及飞鸿征。 多公久要谊,献纻复班荆。 茅屋照野水,寒窗抱深明。 相期脱覊网,岂肯缚簪婴。 此生才一戏,万物何营营。 我行别良友,执袂中心怦。 公来贻新诗,折柳何多情。 他时簪还盍,莫忘岁寒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王铚(1038-1116),字性之,号汝阴老民,北宋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王珪是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左丞等要职。 王铚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他在地方官府任职,历任州...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划船穿过清澈的水流,感受南风的清爽。 看着白云飘过熟悉的乡村景象,心中永远惦记着亲人。 恍惚间已经过了三十年,虽已年老但仍需远行。 暂时以郑卫之声消遣,聆听夏日的新蝉鸣唱。 内心怀念那美丽的山水,想象那高飞的鸿雁。 因多公的友谊珍视不已,共同拿出亲手制作的礼物。 茅屋与江水相映,寒冷的小窗怀抱深深的光明。 希望早日摆脱束缚,怎会甘心被束缚在名利场中。 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何必让万物都为之忙碌。 我即将与好友分别,紧握衣袖心中激动不已。 您送来赠别的诗篇,折柳送行真是深情厚谊。 未来的日子再相聚,勿忘曾经许下的岁寒之约。
去完善
释义
1. 放舟:放开船只,意指乘船。 2. 清泚(cǐ):清澈的流水。 3. 南风:代指夏季。 4. 白云认乡树:白云下的树林可视为故乡的标志。 5. 郑卫:春秋时期的两个小国,这里借指古代音乐。 6. 新蝉:夏天新生的知了。 7. 烟霞:烟雾缭绕的山间景色。 8. 飞鸿:飞行的大雁。 9. 多公:指江子我,这里的“多”是尊称。 10. 献纻:一种友情深厚的表现。 11. 班荆:原指在路旁休息,此处也指朋友之间的友谊。 12. 茅屋:简陋的住房。 13. 寒窗:借指学问之艰难,这里形容学习的努力。 14. 脱羇(jī)网: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15. 簪(zān)婴:小孩子戴的簪子,这里形容孩子纯真可爱。 16. 营营:形容忙碌的样子。 17. 袂(mèi):衣袖。 18. 折柳:送别时的传统仪式。 19. 盍(hé):聚集。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王铚为好友江子我送别时的应和之作。首先描述了诗人乘舟而去的情景,接着表达了对故乡、父亲、兄长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诗句则是表现了诗人临近老年仍要远行的无奈,以及他将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决心。之后通过对“郑卫之音”的提及,传达了诗人愿意享受当下的观念,又通过对比飞鸿与自己的征程,表达出自己也有类似高洁的品质。然后赞美了友情的重要,并表露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表达了不愿被世俗所束缚的愿望。最后则是对离别场景的描绘,通过握手告别友人,接受对方的赠诗,并且约定将来重聚时不要忘了今天的誓言。整首诗充满了离愁别绪和对未来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江子我见送诗》是南宋诗人王铚的作品,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 在创作这首诗时,王铚正处于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曾是北宋的官员,但在金兵入侵中原后,他失去了家园和政治地位,被迫南渡,成为南宋的一名流寓之士。这段时间,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恢复政治地位,但始终未能如愿。 绍兴二十四年,王铚的好友江子我即将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于是王铚写下了这首送别诗。当时,南宋朝廷对北方沦陷区的士人并不重视,这使得像王铚这样的流寓之士感到失落和无奈。然而,他们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这一点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