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日暮
手携一束书,秋风独来此。
松深夜月清,水冷芙蓉死。
嬾于簷下读,两眼悬秋水。
时看涧鼠来,食我山茶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手里拿着一卷书,独自在这秋风的夜晚里。
松林在深夜显得格外清幽,水边的芙蓉已经凋零。
我懒懒地倚靠在屋檐下读书,双眼无神地看着远方的秋水。
偶尔看到山涧里的老鼠跑过来,啃食着我种的山茶果。
去完善
释义
1. "西峰":指华山的主峰之一,即莲花峰。
2. "日暮":指太阳落山的时候,此处表示傍晚时分。
3. "手携一束书":手持一捆书籍,表示携带了很多书。
4. "秋风独来此":在秋天的风中来此地。
5. "松深夜月清":深夜时松树间月色清幽。
6. "水冷芙蓉死":水温寒冷,致使荷花凋谢。
7. "嬾于簷下读":在屋檐下懒于阅读。
8. "两眼悬秋水":形容眼睛清澈明亮,如同秋水一般。
9. "时看涧鼠来":不时地看着涧鼠跑过来。
10. "食我山茶子":吃我种植的山茶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描绘了作者在秋天时独自前往西峰的所见所感。首句“手携一束书,秋风独来此”便勾勒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境,同时又展现了其独立的个性。
接下来的诗句中,“松深夜月清,水冷芙蓉死”则是诗人在夜间观察到周围环境的生动写照。松树、夜月和冰冷的河水以及凋谢的芙蓉共同构成了一幅深秋景象,以此表现出秋天的肃杀之气。
诗人又通过“嬾于簷下读,两眼悬秋水”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内心状态,既表达了秋天的萧瑟之感,又展示出他那漫不经心的态度。
最后两句“时看涧鼠来,食我山茶子”则是对诗人目光的一种关注。他在观察涧鼠觅食的过程中,既体现出其对自然界生灵的关爱,同时也传达了自我反思的意识,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整首诗将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的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深邃的意境。诗人通过对秋日的描述,寓情于景,充分展示了他的才情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峰日暮》是南宋诗人释永颐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94年-1256年间,即南宋晚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释永颐是南宋的一位著名的诗人和僧人,他在少年时曾游学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宋晚期,释永颐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战火中失去家园,也曾因为战乱而四处漂泊。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自然和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也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深沉的情感。
在这个时期,南宋的政治形势相对稳定,但社会矛盾仍然十分尖锐。一方面,南宋政府积极推行儒家文化,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民间疾苦、民族矛盾等问题仍然十分严重。这种时代背景为释永颐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他的作品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