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子规
客情谁是不思归,芳草春深未有期。
昨夜月明啼更苦,山花满树落臙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译:旅人之情难以割舍,内心渴望回归故乡;然而春日里的草色愈发繁茂,却无法预估归期。昨夜的月光尤为明亮,使得旅途中的磨难更显苦涩;山上的花朵盛开于枝头,犹如胭脂般点缀在绿叶之间。
去完善
释义
《闻子规》: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释永颐所作,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夜晚听到子规鸟(又称杜鹃鸟)的哀鸣时所产生的孤独、思念之情。
1. 客情:指客居在外的人的心情。
2. 思归:思念家乡,想要回家。
3. 芳草春深:指春天草长得茂盛。
4. 未有期:指没有确切的归期。
5. 月明:明亮的月光。
6. 更苦:更加痛苦。
7. 臙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这里比喻花朵的颜色。
去完善
赏析
《闻子规》是一首描绘游子思乡之情的诗。诗人以“客情谁是不思归”开篇,表达了游子的乡愁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芳草春深未有期”这一句,描绘了春天里草木繁茂的景象,暗示了游子离家已经很久,归乡之日仍然遥遥无期。在诗人眼中,这春深草长的美景反而增添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紧接着,诗人描绘了夜晚的情景。“昨夜月明啼更苦”,表现了夜深人静之时,子规鸟(又称杜鹃)哀鸣不已,使游子的思乡之情愈发强烈。最后,诗人用“山花满树落臙脂”收尾,以落花满地、红色的山花点缀山间的美景,反衬出游子孤独的心境。
整首诗情感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子规鸟的啼鸣和山花的凋落来烘托气氛,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闻子规》是南宋诗人释永颐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274年,即南宋末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金国的灭亡、蒙古帝国的崛起以及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作品往往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忧虑和感慨。
在创作《闻子规》时,释永颐正值中年,他在南宋朝廷担任官员,但目睹国家局势日益紧张,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子规鸟(也称为杜鹃鸟)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象征哀伤和思乡之情,因此释永颐通过描绘子规鸟的啼叫声,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家乡命运的担忧。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也出现了许多变革。随着金国的灭亡,南宋朝廷为了巩固政权,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这些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蒙古帝国对南宋的侵略日益加剧,使得南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背景下,释永颐的诗歌作品具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