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雪中夜吟

标题包含
雪中夜吟
乱书尘席散清辉,竹院香凝宿火微。 客去藓阶黏冻屐,鸟迷庭树入寒扉。 重阴覆野春耕阔,列炬明山夜猎归。 灯下老翁吟复听,断崖冰折碎声稀。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永颐(1840年-1901年),法号“释永颐”,俗名“李瑞清”,字“少白”,号“梅痴”,又号“清道人”,中国清朝末年著名画家、书法家。 释永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词书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混乱的书本上布满灰尘,照亮了这静谧的夜晚。竹子院子里的香气在燃烧的火堆旁凝聚,显得格外微弱。送走客人之后,台阶上的苔藓和冰冻的鞋子紧紧相连。鸟儿迷失在庭院的树上,进入寒冷的窗户。春天的农田覆盖着厚重的云层,显得格外宽广。夜晚打猎的人们举着火把归来,照亮了群山。灯光下的老人边吟唱边聆听,悬崖上的冰块破裂的声音在这宁静的夜晚里显得格外清晰。
去完善
释义
1. 乱书尘席:乱书,此处指的是无序堆积的书籍;尘席,指积满尘埃的坐席。这里描述的是诗人所处的书房环境。 2. 竹院:竹子庭院,此处借指诗人的居所。 3. 宿火微:宿火,过夜的火种;微,微弱。形容火种在夜间逐渐减弱的光亮。 4. 藓阶:长有苔藓的石阶。 5. 粘冻屐:粘,沾染;冻屐,冬季穿的木屐。这句是说石阶上的苔藓沾染了走过的木屐。 6. 列炬明山:列炬,排成队列的火炬;明山,照亮山野。这句描绘的是夜晚狩猎队伍手持火炬的景象。 7. 断崖冰折:断崖,陡峭的山崖;冰折,冰块断裂的声音。这里是说在寒冷的冬天,山崖上的冰块因天气变暖而发出断裂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雪中夜吟》是宋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描绘雪夜景象的诗歌。首联“乱书尘席散清辉,竹院香凝宿火微”通过对比的方式表现出了雪夜的宁静与温暖。诗书散落一地,显示了诗人的才情;而竹林深处的院落中,香气扑鼻,火光微弱,则显示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颔联“客去藓阶黏冻屐,鸟迷庭树入寒扉”从细节处着手,刻画了雪夜的画面。“客去藓阶黏冻屐”写出客人离去时踏过苔藓的台阶,脚底的冰鞋粘在地上,表现出雪后的寒冷;而“鸟迷庭树入寒扉”则描绘了迷失在庭院里的鸟儿闯入寒冷的门户,形象地展现出冬日的景象。 颈联“重阴覆野春耕阔,列炬明山夜猎归”则将视线从近处的庭院引向远处的田野和山脉。厚重的阴云覆盖着原野,却未能遮挡住宽阔的春耕之地;而在明亮的火把照耀下,猎人结束夜间狩猎,带着收获归来。此联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又透露出生活的忙碌与充实。 尾联“灯下老翁吟复听,断崖冰折碎声稀”将镜头拉回屋内,老翁在灯光下聆听着自己的吟咏之声,而此时外面的断崖上,冰块断裂的声音稀疏可闻。这不仅是听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陶醉。整首诗通过对雪夜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冬日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雪中夜吟》是宋朝诗人释永颐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87年,正值南宋时期。在那时,国家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由于北方战乱频发,民生仍然艰辛。 释永颐身为一名出家人,他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关注世俗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这一时期,他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这首《雪中夜吟》就表达了他在艰难处境中对生活的感悟。 在这个时代,文人墨客们多喜欢借景抒怀,咏物言志。释永颐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他用雪、月、梅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同时,他还通过描绘梅花在风雪中的顽强生长,传达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