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游冷泉亭
地灵泉上寺,松壑定深清。
独听子规叫,况逢山月明。
树藏春洞黑,石拥夜泉鸣。
日出喧车马,终非隠者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土地灵气汇聚的山泉上游,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周围松树和峡谷相得益彰,透露出深深的清雅之气。
独自聆听着杜鹃的啼鸣,又遇上山中明亮的月光,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自然之情。
树木遮蔽下的洞穴显得神秘莫测,仿佛藏着春天的气息;而夜晚的石缝间流淌出的泉水在静谧中发出声响,给人带来宁静之感。
然而,日出时分熙熙攘攘的车马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让我明白这里终究不是我这个隐者所追求的地方。
去完善
释义
1. 冷泉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北山路上,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4年)。白居易、苏东坡等人曾先后留下咏叹其景的诗篇。此地多泉眼溪流,山色秀美,是杭州一处重要的风景名胜区。
2. 子规:即杜鹃鸟,又名杜宇,古人常以其叫声作为伤春悲秋的象征。
3. 春洞:指春天的洞穴或山洞,此处或为指松涛声如春洞之中发出一般。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月夜游历冷泉亭的所见所闻,诗人以他独特而深沉的视角来解读这美丽的景色。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首先,“地灵泉上寺”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地理环境的赞美。土地因其泉水的滋润而生出灵性,寺庙在泉水的上方更显得庄重威严。这里既是写景,也是表达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考,是对大地母亲、生活之源的象征性赞颂。
其次,“松壑定深清”则进一步刻画了冷泉亭的环境特点。松树郁郁葱葱,遮住了下方的深壑,让诗人只能推测其中的清澈泉水。这里的“定深清”是诗人的主观猜测,还是真实景象,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景象给诗人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
再者,"独听子规叫,况逢山月明"两句,写出诗人孤寂的心境。虽然周围有鸟儿的叫声,也有明亮的月光,但诗人的心境却是孤独和忧郁的。这种对比强烈的情境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对生活的无奈。
紧接着,“树藏春洞黑,石拥夜泉鸣”通过生动的视觉与听觉描绘,表现了冷泉亭在夜晚的宁静与神秘。树木掩盖下的洞穴显得阴暗,石头的包围下,泉水发出响声。这两句诗既是对景物细节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
最后,“日出喧车马,终非隠者情”这两句诗,揭示了诗人远离世俗的决心。无论外界如何喧嚣,他都坚守自己的隐士生活态度,不受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这两句诗,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又有对自我选择的坚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月夜游冷泉亭》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永颐在公元1256年创作的。
在那个时期,南宋王朝已经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永颐依然坚守着对诗歌的热爱,以诗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心灵的宁静,冷泉亭的夜景成为了他内心世界的写照。
释永颐作为一名出家人,他的诗歌创作受到了禅宗的影响。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个月夜,他游历了冷泉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美好。
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释永颐却能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以诗歌为寄托,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月夜游冷泉亭》正是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佳作,展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