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龙岫舟中
龙山溪上路,短棹腊中行。
雪霁寒郊阔,春囘宿雾生。
柳摇冰线断,鹭起玉衣明。
未见晴梅发,先思杖屦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龙山溪旁的小路上,我在寒冷的腊月里划着小船缓缓前行。
雪后天晴,寒冷的原野显得格外辽阔,春天的气息在山间云雾中逐渐显现出来。
柳树枝头轻轻摇曳,冰层随之破碎;白鹭从水面飞起,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
还未见到梅花盛开的美景,我就已经开始期待在春天里漫步山林的那份轻松愉快了。
去完善
释义
1. 龙山:地名,可能是诗人的家乡或者旅程的目的地。
2. 溪上:指沿著溪流行走。
3. 短棹:指小船。
4. 腊:农历十二月,即冬天的最后一个月。
5. 雪霁:指雪停天晴。
6. 寒郊:寒冷的野外。
7. 宿雾:隔夜的雾气。
8. 柳摇:形容柳树在风中摇曳。
9. 冰线:可能指柳树上的冰挂。
10. 鹭起:形容白鹭起飞。
11. 玉衣:可能指白鹭羽毛的光泽。
12. 晴梅发:指晴天时梅花盛开。
13. 杖屦轻:形容走路轻便,可能指天气变暖,脚步轻松。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雪后初晴时分的诗。诗人以龙山溪上路的景象开篇,随着“短棹腊中行”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诗人驾着小船在雪中缓慢前行的情景。接下来,诗人通过“雪霁寒郊阔,春回宿雾生”两句告诉我们,刚刚过去的雪天虽然寒冷,但随着阳光的照射和气温的回升,宿雾渐渐消散,春意悄然滋生。
接下去的两句“柳摇冰线断,鹭起玉衣明”则是进一步描绘了眼前的自然美景。柳树上的冰雪渐渐融化,枝条摇曳,宣告着春天的来临;白鹭则在溪边苏醒,它们那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披上了一层透明的玉衣。
最后两句“未见晴梅发,先思杖屦轻”则表达了诗人在欣赏如此美景的同时,心中那份期待晴天到来、踏青寻梅的心情。尽管此时的梅花尚未绽放,但诗人已迫不及待地想要换上轻便的鞋子,拄着手杖去踏访那些梅花的身影。整首诗以情观景,情景交融,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往龙岫舟中》是南宋末年诗人释永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乘船前往龙岫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76年至1279年之间,正值南宋灭亡之际。当时,元军南下攻宋,南宋朝廷内外交困,江山岌岌可危。在这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许多文人士大夫选择避世隐居,寻求心灵的慰藉。
释永颐作为一位出家僧人,虽然脱离了世俗纷争,但同样感受到了时代的剧变。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普遍的心态。在这个特殊时期,人们渴望远离战乱,寻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以安放自己的灵魂。
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背景。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越发强烈。此外,山水画创作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山水画的创作,以此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