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父与僧偕至
王谢清游带越僧,共携山老坐吴亭。
身闲不记为官日,落落吟诗读道经。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王老师与陈先生(越僧)在吴亭与山老人共同游玩时,一起坐下来聊天,
即使身体无事,也不忘身为官员的责任,偶尔也会谈谈诗词和道理。
去完善
释义
《震父与僧偕至》是清朝诗人释永颐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这首诗的词句注释:
1. 震父:作者的父亲。震,是父亲的别称。
2. 僧:指僧人,这里是指永颐的朋友,可能是他的禅师或者寺院的同修。
3. 王谢:东晋时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两大家族的并称,这里泛指名门望族。
4. 清游:清静的游览活动。
5. 带越僧:带着这位越地的僧侣。越,指古越国所在地,即今浙江一带。
6. 山老:指山居的老人,这里是作者的自喻。
7. 吴亭:建在江南一带的亭子,这里是比喻自己所在的居所。
8. 身闲:身心闲暇无事。
9. 不记:不记得,忘却。
10. 为官日:做官的日子。
11. 落落:形象地描绘诗人浩渺的胸襟。
12. 吟诗:写诗。
13. 道经:道教的经典著作,这里可能是指《道德经》等。
去完善
赏析
《震父与僧偕至》是南宋诗人释永颐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中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僧人一同出游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隐逸生活。首句“王谢清游带越僧”中的“王谢”指的是东晋时的王氏和谢氏两大名门望族,这里用以比喻作者与友人的身份地位。而“越僧”则指来自越地的僧人,表明此次出游还有僧人的参与。接下来的“共携山老坐吴亭”一句,描绘了他们一起在山间的老者陪同下坐在吴地的亭子中,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第二联“身闲不记为官日,落落吟诗读道经”进一步传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作者表示,在闲暇的日子里,他已经忘记了曾经的官场生活,如今他过着超脱尘世的生活,以诗歌和道经为伴。这里的“落落”是连绵词,用来形容诗歌的自由奔放,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僧人在山林间的豁达襟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震父与僧偕至》是南宋诗人释永颐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正处于南北宋交替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释永颐作为一位诗人和僧人,他的人生经历也相当曲折。他曾游历各地,结交了许多文人士大夫和僧人,与他们交流诗歌创作的心得。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永颐的诗作充满了人生哲理和对生活的思考。《震父与僧偕至》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与僧侣结伴同游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禅意的向往以及对世间纷扰的厌倦。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释永颐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心灵慰藉和自我解脱的精神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