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花
洛浦香销珮解时,荆台归去峡云迟。
绿罗湘带无心叠,玉坠头花一半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洛浦的馨香已经消散,解开佩带的玉佩已时间已久。离开楚台的路途遥远,山峡间的云彩也变得缓慢。绿色的湘妃竹帘无心去整理,头上的玉饰和花朵有一半已经低垂下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洛浦:即洛水之滨。洛水是流经中国河南省的一条河流,有河洛文化的发源地之称。这里可以理解为隐指美人的居处。
2. 香销:香味消失。这里暗指美人离世。
3. 珮解:古人身上佩戴的香珮饰品断开。这里借指离别。
4. 荆台:楚国的宫殿名。这里用来比喻美人的住所。
5. 归去:回到住处。
6. 峡云:云雾笼罩的峡谷。这里可以理解为形容环境幽深。
7. 绿罗湘带:绿色丝带,这里用作美人的服饰点缀。
8. 无心叠:意指无心思去整理。
9. 玉坠头花:即玉簪花。这里是比喻美女的发饰。
10. 一半垂:意指玉簪花的花瓣低垂。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水仙花的美丽与优雅,诗中通过“洛浦”、“荆台”等历史典故以及“绿罗湘带”、“玉坠头花”等细致的描述,展现了水仙花的高贵气质和诗人对其深沉的爱慕之情。首句“洛浦香销珮解时”以洛水女神的传说引入,将水仙花比拟为洛神佩戴的玉佩,暗含其高贵品质;第二句则用“荆台归去峡云迟”进一步强调了对水仙花的赞美,寓意其飘逸出尘之美。接着,诗人通过“绿罗湘带无心叠,玉坠头花一半垂”的描绘,呈现出水仙花的柔美姿态,其中“绿罗湘带”形象地勾勒出水仙叶子的层次感和美感,而“玉坠头花一半垂”则凸显出水仙花的娇柔之美,使之如同天外仙子,令人陶醉不已。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水仙花》是明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明朝中期(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此时正值明朝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释永颐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人,他曾在当时的一些文坛活动中崭露头角,但在科举考试中却屡屡受挫。这可能与他豁达的性格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有关,使他在诗作中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韵。
在《水仙花》一诗中,诗人通过对水仙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生活的向往。诗人以水仙花为象征,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传达出自己高洁的品质和超然的心态。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身处繁华盛世,但对世事洞明、对人生了悟的态度,这也是这首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