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心草
兀坐转流光,见尔庭心草。
亭亭花未开,靡靡叶先老。
潜荄几化萤,芳蕤暂妍好。
悁虑果徒劳,吾言非计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自静坐时光流转,看到庭院里的杂草丛生。花朵还未盛开,树叶已经枯萎。根须几乎要化作萤火虫,花香短暂却美好。担忧忧虑果然是白费力气,我的想法并非来得过早。
去完善
释义
1. 兀坐:独自端坐;独自静坐。
2. 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3. 尔:代词,你或你们。这里是指庭心草。
4. 亭亭:耸立的样子。
5. 靡靡:柔弱,颓靡的样子。
6. 潜荄:潜伏在地下的草根。
7. 化萤:化为萤火虫。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草变化而来的。
8. 芳蕤:草木开花的样子。
9. 悁虑:忧虑,忧虑的心情。
10. 计早:计划过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庭心草”为主题,通过描述植物的生长、凋谢过程,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光流逝的思考。首句中的“兀坐转流光”描绘了诗人独自静坐,感慨时光流逝的场景。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对庭心草的描绘,展示了草木生长、凋谢的自然规律:草花尚未盛开,叶片却已枯萎。这种反差让人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接着,诗人提到潜藏在地下的草根可能化作流萤(即萤火虫),短暂的繁华过后,一切又将归于沉寂。这里,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在诗人看来,忧愁与忧虑皆是徒劳,人们应该接受生命无常这一事实,而不是过早担忧未来的命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庭心草》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释永颐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259年前后,正值宋、金、蒙古三国鼎立的时期。此时南宋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诗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对诗歌的内涵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人的生活中,他出家为僧,游历四方,接触过各种阶层的人物,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了解。他在诗歌中以自然的草为比喻,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怀。诗句中的“荣枯任时态”传达出诗人超脱世俗,对生死、贫富等概念的超然态度。而“地远人静”则表达了诗人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
诗人所处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激化、战乱频仍的年代。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入到抗金抗蒙的斗争中。而释永颐身为一名僧人,虽然他没有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他以诗歌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关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