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以通之官金陵 其二
伯符兄弟最英雄,千载青山绕故宫。
宋祖只知曹马事,齐高还与獍枭同。
暮箫尚带兰陵怨,春水多愁旧垒空。
登览未应迷宿昔,夜猿啼在晋时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伯符兄弟非常英勇,千年的青山环绕着古老的宫殿。
宋朝的始祖只知道曹操和刘备的故事,而南朝的高祖却与猛兽和恶鸟相提并论。
傍晚的箫声还带着兰陵的哀怨,春水充满了对昔日堡垒消失的忧虑。
登山游览不应该迷失于过去,夜晚的猿猴在晋时的枫叶中悲鸣。
去完善
释义
伯符兄弟最英雄:指吴国的创立者孙策和孙权兄弟。伯符是孙策的字。
千载青山绕故宫:形容金陵的山水与古代宫殿相互映衬的情景。
宋祖只知曹马事:指的是宋武帝刘裕了解曹操和刘备的故事,用以表现刘裕的见识广博。
齐高还与獍枭同:这里的“齐高”指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獍枭”比喻恶人和野心家。意指萧道成的品质与“獍枭”相似,有贬义。
暮箫尚带兰陵怨:兰陵是战国时楚国的邑名,这里指代江苏一带。这句意思是傍晚的箫声仍然带着江苏地区的哀怨。
春水多愁旧垒空:描写春天的水面上弥漫着忧愁的情绪,旧的营垒已经废弃。
登览未应迷宿昔:意思是登上高处眺望不应该迷失往日的记忆。
夜猿啼在晋时枫:描绘夜晚猿猴在晋时的枫叶上啼叫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于历史兴亡的感慨和对现实政治的忧虑。首联通过对三国时期英雄人物的赞美,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颔联则将宋代统治者与齐高政权的荒淫无度进行对照,揭示出前者仍然未能摆脱“曹马事”的阴影;颈联借助于暮箫、兰陵等元素,展示了战乱的伤痛和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尾联则以夜猿啼哭和晋时枫叶作结,进一步强调历史轮回和悲剧的重演。全诗将丰富的情感和历史积淀融合在一起,引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王以通之官金陵 其二》,是明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送别诗。创作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
在嘉靖时期,社会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地位显赫。在这首诗中,释永颐表达了对友人王以通即将赴任南京的期许和祝福。他鼓励王以通用自身的才学和品德为国家效力,同时也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释永颐的一生中,他曾游学四方,交友甚广。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政局相对平稳,文人墨客聚集在一起,探讨学术、切磋技艺。因此,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更为频繁,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