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茜径
吴渚僧归落日曛,故王宫井已无闻。
水边尚有红蓝草,不染香衣染堑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湖边僧人伴随着夕阳回到住处,曾经的王宫水井已经没有人再提起。
水边还有红色和蓝色的花朵,它们并没有沾染香气四溢的衣裳,而是沾染了战壕中的云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吴渚:指的是江苏的吴县一带,具体指代苏州的吴淞江畔。
2. 落日曛:形容夕阳落下的景象。
3. 故王宫井:这里暗含了苏州曾是春秋时期吴国首都的历史背景,宫井是指古代皇宫内的水井。
4. 红蓝草:是一种草本植物,又名蓼蓝,常用于染色。
5. 堑云:意指沟渠边的云彩,这里形象地描绘出江南水乡沟渠纵横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送僧归茜径”为主题,描绘了故王宫井的衰落和岸边红蓝草的生机。首句写僧人在落日余晖中回归故里,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次句则表达了故王的宫殿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昔日辉煌不再。接着,诗人的笔触转向水边的红蓝草,虽然它不能沾染香衣,但却可以染红天空中的云朵。这种对比既突出了红蓝草顽强的生命力,也寓含着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整首诗画面感强烈,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僧归茜径》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释永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后期,大约公元125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朝廷衰败,金兵南侵的动荡时期。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永颐的生活经历也颇有些坎坷。他曾游历名山古刹,亲近过众多高僧大德,既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又练就了一身诗文辞赋之才。然而世事难料,在他中年时,南宋朝廷却遭逢战乱,国运衰颓,使他在人生道路上受到了不小的打击。然而在这样的困境之中,释永颐并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和信仰,他选择了出家为僧,遁入空门。这首诗就是他在皈依佛门后所创作的,表达了他超脱世俗纷扰,回归宁静自然的情怀。
在释永颐生活的南宋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上广泛传播,人们普遍信仰佛教,认为佛教可以帮助他们在纷乱的世界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因此,释永颐选择出家为僧,既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无奈选择,也是他对信仰的追求和坚守。而这首诗则是他在这种心境下,抒发自己对人生、信仰以及自然景色的感悟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