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虎丘

标题包含
虎丘
山色吴门少,行人爱此游。 天高云阁晚,石裂剑池秋。 虎去空陵变,僧栖古塔幽。 上方曾眺远,落日驻扁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永颐(1840年-1901年),法号“释永颐”,俗名“李瑞清”,字“少白”,号“梅痴”,又号“清道人”,中国清朝末年著名画家、书法家。 释永颐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诗词书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色在吴门显得不够多,游客却喜爱在此地游玩。 天空高远,云层中的楼阁显得格外宁静;山石裂缝中流淌出如剑般的水流,给人秋天的凉意。 虎啸声消失后,陵墓变得更加空旷;僧人居住的古塔周围充满了宁静和深邃。 曾经在上峰眺望远方,太阳即将落山时,坐在扁舟上享受这美丽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虎丘》注释: 1. 吴门:指苏州地区,是古代吴国的都城。 2. 云阁:即虎丘山顶的云雾寺,又称海涌峰,建于唐代。 3. 剑池:位于虎丘山南麓的泉池,相传为春秋时期干将莫邪铸剑处。 4. 虎去空陵变:指虎丘的“虎丘”名称来源于东汉时在此发现一石形似伏虎,后来因战乱等原因,石虎被毁,陵墓也不复存在。 5. 僧栖古塔幽:指虎丘上著名的佛教寺庙——虎丘寺,内有被誉为“江南第一寺”的古塔,始建于梁代。 6. 上方:指虎丘山顶。 7. 落日驻扁舟:指在虎丘游览结束,乘坐小船离开时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虎丘》这首诗,以诗人个人的视角与感受,描绘了虎丘山的美丽景色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全诗脉络清晰,画面感强,情景交融,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首联“山色吴门少,行人爱此游”,概括介绍了虎丘山的地位。“吴门”是苏州的古称,这里用以代指苏州地区。而“山色吴门少”,意味着虎丘山在苏州众多名山中独树一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同时,“行人爱此游”则表达了人们对虎丘山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其巨大的吸引力。 颔联“天高云阁晚,石裂剑池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现了虎丘山的独特之美。“天高云阁晚”,通过天空的辽阔高远,衬托出虎丘山上云阁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推移,即夜晚的到来。“石裂剑池秋”则描写了虎丘山上的著名景点——剑池。“石裂”象征着虎丘山的险峻,而“剑池”则寓意着历史的沧桑,二者的结合,使得这一联成为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 颈联“虎去空陵变,僧栖古塔幽”,进一步展示了虎丘山的历史底蕴。“虎去空陵变”,通过对虎丘山上古迹的描述,表达了虎丘山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痕迹。而“僧栖古塔幽”,则通过描绘古塔上僧人的身影,展现了宗教文化在虎丘山的传承和发展。这两句诗句,使得虎丘山在历史与现代之间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和谐。 尾联“上方曾眺远,落日驻扁舟”,则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上方”是虎丘山的一处高点,可以俯瞰整个虎丘山的景色。诗人在这里登高望远,看到了夕阳下的虎丘山,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而“落日驻扁舟”,则以“落日”和“扁舟”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虎丘》是南宋诗人释永颐所作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后期(1160-1279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风雨飘摇,战乱频繁。而虎丘山作为江南的名胜古迹,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抒发感慨的胜地。 在创作《虎丘》一诗时,释永颐正处于人生转折阶段。他原本是一位儒生,后因科举失利,看破红尘,剃度出家为僧。这一人生际遇使他对世间繁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他更加珍惜自然美景。因此,在《虎丘》中,他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虎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美好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然而,文人墨客们仍然热衷于吟咏山水、歌咏名胜古迹,以此寄托他们的忧国忧民之情。释永颐也不例外,他在《虎丘》中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同时也寓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这种情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过洞庭》等。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