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池早秋
荷叶倾香露,山池见早秋。
石凉幽蟹过,枝脆雨蝉休。
废堰凭虚涨,荒泉入乱流。
水花红漠漠,相对渚云浮。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荷叶倒映着清澈的香露水,山水之间显露初秋的迹象。石头冰凉,悠哉游哉的螃蟹穿梭而过;树枝在雨中显得分外清脆,鸣蝉也暂且停止了喧嚣。废弃的水堰任凭水流涨落,荒凉的山泉融入杂乱的溪流。水中花儿红艳繁茂,与天空的云朵相互映衬,飘渺于水面之上。
去完善
释义
1. 荷叶倾香露:荷花叶子上的露水因阳光照射而滑落,如同倾倒出来一般。
2. 山池见早秋:在山间的池塘中可以看到初秋的景象。
3. 石凉幽蟹过:石头凉意渐浓,螃蟹在隐蔽处活动。
4. 枝脆雨蝉休:树枝因为秋雨变得脆弱,蝉停止了鸣叫。
5. 废堰凭虚涨:废弃的水渠因为雨水充盈而上涨。
6. 荒泉入乱流:荒凉的泉水汇入了混乱的溪流。
7. 水花红漠漠:水上铺满了红色的荷花,显得迷茫模糊。
8. 相对渚云浮:江中小洲上,云朵漂浮在水面,相映成趣。
去完善
赏析
《山池早秋》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的山间池塘景象。诗中通过对荷叶、山池、石凉、雨蝉、废堰、荒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情感。同时,诗人运用“水花红漠漠,相对渚云浮”的描绘,将山水与天空融为一体,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更加辽阔深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池早秋》是唐代诗人释永颐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秋天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心情。在诗中,作者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亲人的挂念。
创作时间方面,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845年左右的唐朝晚期。此时,唐朝正处于衰败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这种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释永颐作为一位僧人,他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在寺庙里过着简朴的生活,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山池早秋》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挂念。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代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