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流水涓涓落砌莎,竹窗残月冷无多。
傍人不念思乡苦,独奏南楼一曲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流动的溪水静静洒在台阶旁的草丛中,月光透过竹子映射在窗户上,显得有些凄冷。周围的人无法理解远离家乡的痛苦,只能独自弹奏南楼曲子以慰藉心中的思乡情。
去完善
释义
1. 流水涓涓:形容水缓缓流淌的样子。
2. 砌莎:指台阶上的草。
3. 竹窗:竹子制成的窗户。
4. 傍人:身边或附近的人。
5. 思乡苦:因思念家乡而产生的痛苦心情。
6. 南楼:泛指南方的楼阁。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诗人夜晚静坐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首先描绘了流水的声音、落下的莎草以及窗户上残留的月光等景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然后通过对比“傍人”(周围的人们)与诗人的心态,强调了“独奏南楼一曲歌”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思乡之苦中的孤独与无奈。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环境中,感受到他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夜坐》是北宋诗人张咏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当时,张咏在朝廷任职,但深感官场黑暗,渴望归隐田园。这首诗意在表达作者在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坐观星辰,感叹时光荏苒,世事如梦的复杂情感。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北宋政权刚刚建立不久,社会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但在官僚体制内部,权力斗争仍然十分激烈。张咏身处其中,对官场的虚伪和腐朽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在担任殿中丞期间,因直言不讳地批评时政而受到排挤,这使得他对仕途感到失望,产生了辞官回乡的念头。
同时,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氛围也对张咏的诗作产生了影响。儒家思想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士人阶层普遍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张咏在对现实进行观察后,发现许多人醉心名利,背离了儒家的道德准则。这种现实让他更加坚定了隐逸之心,希望通过远离世俗纷扰,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去完善